成语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整冠纳履

读音(发音): zhěng guàn nà lǚ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典故):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示例: 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当避嫌疑者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

成语"整冠纳履"逐字解释

"整"字解释:整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

 同本义 

 整,齐也。--《说文》

 整设于屏外。--《礼记·月令》。注整,正列也。”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又如整娖(整齐,条理分明);整立(整齐地矗立);整扮(打扮整齐);整设(整齐阵列);整蔚(整齐而华丽)

 端正,端庄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世说新语》

 又如整心(正心,端正思想);整秀(端庄俊秀);整身(身体端正,穿戴整齐);整美(端正美好)

 整个;完整;全部在内 

 整zhěng

 ⒈不乱,有秩序~齐。~洁。

 ⒉全的,不残缺~体。~天~夜。~套设备。完~无缺。

 ⒊收拾,使有条理,使健全或正常起来~理。~顿。~训。~风。~饬。

 ⒋弄,搞,治理莫把书~坏了。~修。~治。

 ⒌使吃苦头~人终害己。

 ⒍

 ⒎
"冠"字解释:冠〈名〉

 (会意。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

 冠guàn

 ⒈〈古〉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众~军。产值~全国。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

 ⒈帽子衣~整洁。怒发冲~。

 ⒉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高起的东西鸡~。花~子。
"纳"字解释:纳 

 (形声。从糸,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纳,丝湿纳纳也。--《说文》

 衣纳纳而掩露。--刘向《九叹·逢纷》

 又如纳纳(潮湿的样子)

 收藏;收入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采纳;容纳;藏垢纳污(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几以不纳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纪》

 诬守纳己赇。--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纳质(接受质证;接受质询);纳采(

 纳nà

 ⒈收进,接收~入。接~。吐故~新。

 ⒉接受采~。

 ⒊缴付~税。~公粮。

 ⒋享受~凉。~福。

 ⒌缝补~鞋底。补补~ ~。

 ⒍

 ⒎

 ⒏
"履"字解释:履〈动〉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
 
 履lǚ
 
 ⒈鞋草~。取~。
 
 ⒉踩,践踏~险如夷。如~薄冰。
 
 ⒊做,实行~行。~约。
 
 ⒋脚步步~维艰。步~稳健。
 
 ⒌
 
 ①个人的经历。
 
 ②记载履历的文件、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