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满脸春色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满脸春色

读音(发音): mǎn liǎn chūn sè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出处(典故): 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示例:

成语"满脸春色"逐字解释

"满"字解释:满 

 (形声。本义填满,布满)

 同本义 

 满,盈溢也。--《说文》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庄子·列御寇》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

 奸邪满侧。--《韩非子·扬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归来泪满巾。--宋·张俞《蚕妇》

 黄四娘家花满溪。--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蒌蒿满地。--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初闻涕泪满衣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如满口胡柴(满口胡说);满坑满谷(形容积聚得特多);满面生花(满面

 满(漨)mǎn

 ⒈全~分。~身是泥。

 ⒉足,够,符合心意~足。心~意足。非常~意。

 ⒊充实,没有余地充~。布~。粮食~仓。

 ⒋达到一定限度客~。假期将~。

 ⒌骄傲,不虚心自~。谦受益,~遭损。

 ⒍斟酒,使满~上这杯。

 ⒎

 满mèn 1.通"懑"。烦闷。 2.中医学名词。胀满;壅滞。 3.用同"们"。
"脸"字解释:脸 

 (形声。从肉,佥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

 脸(臉)liǎn

 ⒈面孔,头前部由额到下巴~形。~庞儿。〈引〉

 ①体面,面子丢~。

 ②物体的上部或前部桌~儿。鞋子~儿。柜子~儿。门~儿。

 ⒉脸的表情笑~。变了~。
"春"字解释: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

 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春,推也。从苃屯,从日,苃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苮。--《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
"色"字解释:色〈名〉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

 色shǎi

 ⒈指颜色(用于口语)掉~儿。印彩~吧。

 色sè

 ⒈指颜色红~。黄~。目能辨~。

 ⒉脸的表情、样子脸~。喜形于~。

 ⒊种类,品种货~齐全。各~食品。

 ⒋品质,质量英雄本~。成~。足~金首饰。

 ⒌情景,景象天~。景~。春~。

 ⒍妇女容貌姿~。

 ⒎情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