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虎不食儿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虎不食儿

读音(发音): hǔ bù shí ér

详细解释(意思):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出处(典故): 明·杨琫《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示例:

成语"虎不食儿"逐字解释

"虎"字解释: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食"字解释:食 

 (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

 食sì

 ⒈供养,拿东西给人吃~亲(亲父母)尽孝。

 食shí

 ⒈吃~菜。~鱼。废寝忘~。

 ⒉吃的东西粮~。肉~。~糖。~盐。强兵足~。

 ⒊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蚀"日~。月~。全~。

 ⒋

 ⒌

 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应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 1.人名用字。
"儿"字解释: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儿 ér

 ①小孩子婴~。

 ②年轻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③儿子~女。

 ④词尾,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

 【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短小活泼,用辞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

 【儿化】〈语〉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又叫儿化韵。

 【儿化韵】见【儿化】。

 【儿童节】见【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故事、戏剧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戏】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视同~。

 儿rén 1.见《说文.儿部》。

 儿ní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有儿宽。见《汉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