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唾壶击缺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唾壶击缺

读音(发音): tuò hú jī quē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出处(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示例:

成语"唾壶击缺"逐字解释

"唾"字解释:唾〈名〉

 (形声。从口,垂声。本义口液,唾沫) 同本义 

 唾,口液也。--《说文》

 脾为涎,肾为唾。--《素问》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唐·杜甫《醉歌行》

 又如唾腺(唾液腺);唾沫星(口液的细小点子);唾盂(痰盂);唾壶(一种大肚痰盂)

 唾 〈动〉

 吐唾沫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不顾而唾。--《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唾面(往人的脸上吐唾沫);唾背(朝人背影吐唾沫);唾脡(吐唾于肉酱上。谓设谋独占);唾涕(吐唾沫);唾掌;唾手;唾玉(口吐珠玉。形容工于诗文)

 用吐唾沫进行公然侮辱或表示

 唾tuò

 ⒈口腔里的消化液,通称"口水"~液。~沫。

 ⒉啐,吐唾沫~骂。~其面。

 ⒊轻视,鄙弃~弃。

 ⒋
"壶"字解释:壶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壶形。本义古代盛器)

 同本义 

 壶,昆吾圆器也。--《说文》

 国子执壶浆。--《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注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

 八壶设于西序。--《仪礼·聘礼》

 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箪食壶浆。--《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炉上有壶。--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壶瓶(盛酒器);壶滥(又名壶鉴。器皿的名称);壶尊(古代盛酒器);壶芦(指茶壶

 壶(壺)hú盛液体的容器,一般有把儿和嘴盛酒~。电水~。紫砂茶~。提~倒水。
"击"字解释:击 

 (形声。从手,毄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攻击;攻打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击(擊)jī

 ⒈打,敲打~鼓。敲~。~掌。〈引〉碰撞,接触冲~。目~(亲眼所见)。车毂~,人肩摩(车挨着车,人挨着人)。

 ⒉攻打攻~。拳~。炮~。导弹~。〈引〉击杀~牛。

 ⒊刺~剑。

 击xí 1.男巫。

 击jì 1.人名。春秋晋有屠击。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缺"字解释:缺〈形〉

 (形声。从缶,夬声。缶,瓦器。夬”也有表意作用。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本义器具破损) 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缺,器破也。--《说文》

 入休乎缺甽之崖。--《庄子·秋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汉书·艺文志》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诗·豳风·破斧》

 又如墙缺了一块;缺落(破损剥落);缺啮(折角,破损);缺坏(破缺损坏);缺触(残缺剥蚀);缺唇(又叫缺嘴”,上唇缺损。一名兔唇);缺圮(残缺倒塌)

 缺 〈动〉

 短少;缺乏 

 缺王道之仪。

 缺quē

 ⒈残破~口。残~。月~。刀尖~。

 ⒉短少,不够~乏。~少。~水。~粮。

 ⒊该到未到~课。~勤。

 ⒋空额(指职位)空~。补~。

 ⒌

 ⒍

 缺kuǐ 1.见"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