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析辩诡辞

指巧言邪说。

析辩诡辞

读音(发音): xī biàn guǐ cí

详细解释(意思):指巧言邪说。

出处(典故):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示例:

成语"析辩诡辞"逐字解释

"析"字解释:析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同本义 

 析,破木也。--《说文》

 析,劈也。--《声类》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明·方孝孺《双桂轩铭》

 又如析木(劈开木头);析薪(劈柴)

 分析,辨认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潜《移居》

 又如析理(分析事物的道理);析句(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析字(辨析字义);析微(分析精深细微的道理);析辩(分析论辩)

 分开;分散 

 厥民析。

 析xī

 ⒈分开,散开条分缕~。分崩离~。

 ⒉劈,剖开~薪。剖心~肝。

 ⒊解释解~。分~。辨~。

 析sī 1.草名。形似燕麦。 2.脾析为牛胃。
"辩"字解释:辩 

 (形声。从言,辡(榓溃?? )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仲长统《昌

 辩 biàn辩解;争论争~。

 【辩白】说明事实或理由,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又作辨白。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驳斥和否定对方的意见无可~。

 【辩才】辩论的才干。

 【辩护】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告所进行的申辩话动。

 【辩护人】在刑事案件中,受被告人委托或由法院指定,在法庭上为被告申辩的人。他能向法院提供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的材料和提出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意见。我

 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能充当辩护人的有律师、人民团体或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或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公民、被告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

 【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否认或修正对方的意见,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会。

 【辩难】辩驳或用难以回答的问题质问对方互相~。

 【辩诬】对错误的指责进行辩解。

 【辩正】辩明是非,纠正错误。又作辨证。

 【辩证】

 ①分析考证。又作辨证。

 ②合乎辩证法的~的统一。

 【辩证法】

 ①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所引起的。

 ②特指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按照

 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武器。

 辩pián 1.参见"辩佞"﹑"辩辩"。

 辩biǎn 1.减损。
"诡"字解释:诡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同本义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违反,自相矛盾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

 诡guǐ

 ⒈欺诈,奸滑~计。~辩。

 ⒉奇异,怪异,出乎平常~谲。~殊。~秘。~异。

 ⒊违反,违背~于常理。言行相~。
"辞"字解释: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

 辞 cí

 ①优美的语言;言词~藻、修~。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赋、楚~。

 ③古体诗的一种《木兰~》。

 ④告别;告辞~行。

 ⑤辞职。

 ⑥辞退解雇。

 ⑦躲避;推托推~、不~劳苦。

 【辞呈】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

 【辞赋】文体名称『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指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又较多运用散

 文手法,与辞已不相同。

 【辞格】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如比喻、借代。又称修辞格。

 【辞海】

 ①书名。陆费逵等编。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为综合性大型词典。收单字13000多,词语77000条左右,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通称旧辞海。

 ②书名。辞海编辑委员会编。1965年出版未定稿,1979年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以及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通称新辞海。1989年修订后再版。

 【辞令】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善于~。又作词令。

 【辞书】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源】

 ①书名。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通称旧辞源。

 ②书名。1979年出版。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内容以旧有辞书

 、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通称新辞源。

 【辞藻】见【词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