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拉大旗作虎皮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拉大旗作虎皮

读音(发音):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出处(典故):

示例:

第六个字为"皮"的成语

成语"拉大旗作虎皮"逐字解释

"拉"字解释:拉〈动〉

 (形声。从手,立声。本义摧折,折断)

 同本义 

 拉,摧也。--《说文》

 使力士彭生拉杀鲁桓公。--《史记·齐世家》

 拉捭摧藏。--《文选·左思·吴都赋》

 拉干而杀之。--《公羊传·庄公元年》

 范雎拉胁折齿于魏。--《汉书·邹阳传》

 又如摧枯拉朽(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拉杂(折断弄碎◇用以指杂乱而没有条理);拉齿(折齿);拉枯(摧毁枯朽之物。比喻轻而易举)

 牵;引;扯;拽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刘禹锡《花下醉中联句》

 又如拉手(满人久别见面的一种礼节);拉拉(趿拉,即将鞋后

 拉lā

 ⒈牵,拽,扯~汽车。~纤绳。~胡琴。〈引〉

 ①拖长~长声调。~开距离。

 ②拢络,联络~拢。她擅于~关系。

 ⒉牵连,牵累不要乱把别人~上。

 ⒊用车载运~粮。~货物。

 ⒋抚养,帮助把他从小~大,很不容易。他有困难,大家~他一把。

 ⒌带领、转移或出动把部队~到山上去。

 ⒍旧指抓人做苦力或当兵等~夫。~壮丁。

 ⒎排泄(大小便)~屎。~尿。

 ⒏闲谈,闲聊~家常。把话~。

 ⒐在某些动词后,组成复合词扒~。拨~。拖~。

 ⒑[拉杂]杂乱,没有条理。

 ⒒[拉倒]算了,不再管不来,就~倒。

 ⒓[拉祜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⒔[拉美]拉丁美洲的简称,指美国以南所有的美洲地区。

 拉、剌(lak)lá割,裂口或切断~块肉。~了一条口。

 拉lǎ 1.切开的部分。

 拉là 1.见"拉拉姑"。
"大"字解释:大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
"旗"字解释:旗〈名〉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表识,标志 

 旗qí

 ⒈用布、绸、纸等做成的标帜,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子。军~。国~。升~。

 ⒉清代初期将满族军队和成员编为八旗◇又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凡在旗籍的人统称"旗人"。又特指满族的~袍。~装。

 ⒊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一级,相当于县。
"作"字解释:作 

 作坊,手工业工场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作坊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

 作zuō作坊,旧指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榨油~。洗染~。酿造~。

 作zuò

 ⒈起,兴起振~。枪声大~。

 ⒉做成,成品~成。~品。创~。佳~。名~。

 ⒊写,画写~。~词。~论文。~曲。~画。

 ⒋举行,进行~演讲。~斗争。

 ⒌发生,装做发~。装~。~怪。装腔~势。

 ⒍

 ⒎

 ①功能,使人物发生影响或变化的力量起~用。带头~用。

 ②用意,用心另有~用。

 ⒏

 ①做出成绩,做出供献大有~为。

 ②当做她把步行~为强身的一种方法。

 ⒐

 ⒑

 ①做了古人。死了。

 ②创始自我~古。

 作zuó 1.见"作践"。 2.见"作料"。 3.见"作兴"。
"虎"字解释: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皮"字解释:皮〈动〉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又如皮面

 酥脆的东西变韧 

 皮 〈名〉

 兽皮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

 皮pí

 ⒈动物或植物体表的组织表~。~开肉绽。羊~。树~。麦~。

 ⒉用皮制作的~包。~大衣。

 ⒊表面,浅薄~面。地~。浮~。

 ⒋包在外面的东西包~。封~。

 ⒌薄片状的东西铁~。豆腐~。蜇~。

 ⒍韧性制成品,特指橡胶制成品~糖。~球。~筋。橡~。

 ⒎淘气,不老实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