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龙荒蛮甸

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龙荒蛮甸

读音(发音): lóng huāng mán diàn

详细解释(意思):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出处(典故):

示例:

龙荒蛮甸成语接龙

第三个字为"蛮"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甸"的成语

成语"龙荒蛮甸"逐字解释

"龙"字解释: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

 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

 龙(龍)lóng

 ⒈〈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还能兴云降雨飞~乘云。叶公好~。

 ⒉〈古〉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翼手~。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颜。~袍。

 ⒋

 ⒌

 龙máng 1.通"尨"。杂色,色斑驳。 2.通"?"。参见"龙鵤"。
"荒"字解释:荒 

 (形声。从乷,巟声。本义荒芜)

 同本义 

 荒,芜也,一曰草荒地也。--《说文》

 我居圉卒荒。--《诗·大雅·召》

 野荒民散则削之。--《周礼·大司马》

 地广大荒而不治。--《礼记·曲礼》

 三径就荒。--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开荒南野际。

 极于荒残。--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几处荒坟。--

 又如荒陂(荒芜的坡地);荒梗(土地荒废,道路阻隔);荒楚(杂草树木蔓生的地方);荒白(荒芜);;荒居(荒凉的住处。常用作对自己住处的谦称);荒陋(荒凉简陋);荒城(荒凉的古

 城)

 荒huāng

 ⒈庄稼收成不好~年。灾~。备~。〈引〉某种物资严重缺乏水~。粮~。

 ⒉野草漫生的或没有人耕种的~芜之地。开~山。垦~地。〈引〉

 ①偏僻,荒凉~野。~原。

 ②废弃莫~废学业。

 ⒊不合情理,错误的~诞不经。~谬绝伦。

 ⒋

 ①浮夸他的话太~唐。

 ②放荡他的所作所为太~唐。

 ⒌

 ⒍

 荒huǎng 1.凝;不真切。参见"荒忽"。
"蛮"字解释:蛮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同本义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

 蛮(衭)mán

 ⒈粗野,强横野~。~横。~缠。~不讲理。

 ⒉愣,强悍~劲。~干。

 ⒊〈方〉很,挺~好。~大。

 ⒋〈古〉我国称南方的民族南~。〈引〉南,南方思彼~方。泛指少数民族北~。

 ⒌边远地区~荒。
"甸"字解释:甸 

 (会意。从田,包省声,田亦声。本义王田)

 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 

 甸,天子五百里地。--《说文》。段注甸,王田也。”

 五百里甸服。--《书·禹贡》。注为天子服治田也。”

 千里之内曰甸。--《礼制·王制》

 甸服。--《周礼·夏官·职方式》。注甸,田也。治田入谷也。”

 又如甸地;甸邑;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甸畿(古代九畿之一。京畿方千里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称畿)

 田野 

 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唐·刘希夷《江南曲》

 甸 diàn郊外。

 甸tián 1.通"田"﹑"畋"。打猎。 2.见"甸甸"。

 甸shèng 1.古代征赋划分田里﹑区域的单位。 2.大车。

 甸yìng 1.地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