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挨三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挨三顶五

读音(发音): āi sān dǐng wǔ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出处(典故): 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 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的进店安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五

第三个字为"顶"的成语

成语"挨三顶五"逐字解释

"挨"字解释:挨〈动〉

 (形声。从手,矣声。本义以手击背)

 从后推击;打

 挨,击背也。--《说文》

 挨,击也。--《广雅》

 靠近

 对垒每欲相摩挨。--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

 又如挨晚(傍晚);学校挨着工厂;挨墙靠壁

 拥挤

 宝玉挨身而入。--曹雪芹《红楼梦》。

 又如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拥挤);挨挨挤挤;挨挨擦擦

 依次,顺次

 挨次给假回还原籍,省亲祭祖。--《明实录·洪熙实录》。

 又如挨门挨户,挨家比户(逐家逐户)

 挨āi

 ⒈依次,顺次~个儿。~ 家~户。

 ⒉靠近~墙。你~着他坐。

 ⒊挤~进屋里。

 挨(捱)ái

 ⒈遭受,受到~饿。~冻。~骂。~打。

 ⒉拖延~时间。

 ⒊艰难,困苦~日子。
"三"字解释: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顶"字解释:顶 

 (形声。从页,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方苞《狱中杂记》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

 (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

 顶 dǐng

 ①人体或物体的最高部分头~、屋~。

 ②用头支承~碗。

 ③自下而上用力拱起幼芽~出土。

 ④用头撞击被羊~了一个跟头。

 ⑤顶撞。

 ⑥对面迎着~风。

 ⑦支撑;抵住~门杠、~住敌人多次进犯。

 ⑧相当一人~两人用。

 ⑨顶替~名。

 ⑩量词一~帽子。(11)最;极~好。

 【顶点】

 ①最高点;极点。

 ②〈数〉三角形中顶角的两条边的交点或锥体的尖顶。

 【顶端优势】〈生〉植物的顶芽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农业上常用消除或维持顶端优势的办法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利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形的目的。

 【顶技】一种杂技。表演者用身体一些部位顶直棍棒,或在棍棒顶端放置易碎物品而保持平衡使其不落地。

 【顶礼膜拜】原指佛教徒五体投地(头、双手、双腿匍伏在地)叩拜神佛。比喻对人特别崇敬(多含贬义)。

 【顶天立地】形容豪迈正大的英雄气概。

 【顶细胞】指被子植物二细胞原胚时期上部的一个细胞。

 【顶芽】位于茎的主轴或侧枝顶端的芽。单轴分枝树木主轴的顶芽生长旺盛,有的顶芽可形成花芽,如苹果、梨等。

 【顶真】〈语〉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前文结尾的词语或词组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

 卷浪波。'

 【顶珠】〈语〉见【顶真】。
"五"字解释:五 

 (五,会意。从二,从乿。二”代表天地,乿”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絝。--《诗·召南·羔羊》

 五 

 四加一的和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宋·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

 五wǔ

 ⒈数目字~人。~员大将。

 ⒉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