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安民告示

安定人心的布告。现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办的事情预先通知大家。

安民告示

读音(发音): ān mín gào shì

详细解释(意思):安定人心的布告。现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办的事情预先通知大家。

出处(典故): 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嘱两县速出安民告示,谕令店铺照常开张。”

示例: 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做准备。★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安民告示成语接龙

第四个字为"示"的成语

成语"安民告示"逐字解释

"安"字解释:安〈形〉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安,定也。--《尔雅》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宋·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

 ⒈平静,稳定平~ 。 ~定团结。

 ⒉使平静,使稳定~慰。~民。

 ⒊处理,放置,装设~排。~置。~装。~机器人。

 ⒋存着,怀着~心赖账。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问词。哪里?怎么而今~在?~能见死不救?

 ⒎电流强度单位名称,安培的简称,代号a。
"民"字解释: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

 民mín

 ⒈〈古〉指奴隶或没做官的众百姓。现指人民,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拥政爱~。军~鱼水情。

 ⒉指人或人群~众。居~。~族。

 ⒊劳动大众的~歌。~间故事。

 ⒋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农~。渔~。盐~。

 ⒌非军事的~用。~航。

 ⒍通"苠" ~高粱。

 ⒎

 ①指人民有管理国家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主和法制建设。

 ②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主气氛。~主作风。办事~主。

 民mián 1.通"绵"。参见"民民"。 2.通"眠"。
"告"字解释:告〈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

 告gào

 ⒈用语言或文字让人知道~诉。~示。忠~(规劝)。通~。布~。

 ⒉检举别人,提起诉讼~发。控~。原~。被~。

 ⒊请求~饶。~假还乡。

 ⒋表明~辞。自~奋勇。

 ⒌宣布或表示事情状况~成。事已~终。抢险~急。前方~捷。

 告jū 1.审讯定罪。
"示"字解释:示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

 示)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

 示shì

 ⒈表明,给人看,使人知道表~。明~。显~。告~。指~。~范。~意。~众。~威。

 ⒉对别人来信或意见的敬称来~。~悉。~复。

 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