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之死靡二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二

读音(发音): zhī sǐ mí èr

详细解释(意思):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同之死靡它”。

出处(典故):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示例: 白崖君之谏君泽民,~,在在所当祀者也。★清·曹寅《重修二郎神庙记》

第一个字为"之"的成语

成语"之死靡二"逐字解释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死"字解释: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

 死sǐ

 ⒈生物失去生命,跟"活"相对~亡。~得其所。

 ⒉拼命,不顾性命不怕~。决一~战。

 ⒊不可调和的,誓不两立的~敌。~对头。

 ⒋不活动,不灵活~水。~板。~气沉沉。

 ⒌不通的~巷道。堵~漏洞。~路一条。

 ⒍在形容词后,〈表〉程度到了极点讨厌~了。真是乐~人。
"靡"字解释:靡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珃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靡 

 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通摩”。切磋,研究 

 靡mǐ

 ⒈无,没有天生万物~不有死。

 ⒉倒下旗~。望风披~。

 靡mí

 ⒈浪费,奢侈~费。奢~。侈~。

 ⒉细腻,华丽~颜。~丽。~衣。

 靡má 1.古地名用字。
"二"字解释: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

 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