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搓手顿脚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搓手顿脚

读音(发音): cuō shǒu dùn jiǎo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出处(典故):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示例:

第一个字为"搓"的成语

成语"搓手顿脚"逐字解释

"搓"字解释:搓 

 (形声。从手,差声。本义两掌互相摩擦)

 同本义 

 搓,手搓碎也。--《广韵》

 搓,搓挪也。--《康熙字典》

 又如搓手;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搓熟的汤团(比喻服服帖帖);搓草绳;搓挪

 把东西放在手心运转 

 搓 

 急迫 

 填词莺啭切,促轸雁声搓。--袁桷《播州宣抚杨资德》

 搓 cuō两个手掌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摩擦~手。

 【搓球】

 ①乒乓球运动中近台还击下旋球的一种技术。动作小、球速快、弧线低,可以牵制对方攻势,并为拉弧圈球创造条件。

 ②羽毛球运动术语。在网前用球拍的斜面切击球,为扣杀创造机会。

 搓guǒ 1.歪斜貌。

 搓chāi 1.推击。
"手"字解释: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

 手shǒu

 ⒈人体的上肢(多指腕以下部分)~背。~掌。拍~。

 ⒉拿着钥匙在~里。

 ⒊亲身~书。亲~。

 ⒋做某种事的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水~。助~。选~。神枪~。种稻能~。

 ⒌本领,技能显两~儿给大家看看。

 ⒍

 ⒎

 ⒏

 ⒐

 ⒑

 ①文学、艺术作品等表现的技巧。

 ②待人处世的不正当方法,也称"手腕"。

 ⒒

 ①本领,能耐。

 ②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③同"手法

 ②"。

 ⒓

 ①手做的姿势〈表〉某种含义。

 ②某种操作姿势。

 ⒔
"顿"字解释:顿 

 (形声。从页,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杜甫《兵车行》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倒下,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

 顿 dùn

 ①稍停停~。

 ②忽然;立刻~悟。

 ③用头或手叩地~首。

 ④处理;安置安~。

 ⑤量词。用于吃饭、劝说等行为的次数三~饭。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zhuó)纸而暂不移动。

 ⑦姓。

 【顿挫】停顿转折。多形容声音和谐悦耳,节奏感强。

 【顿号】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顿开茅塞】见【茅塞顿开】。

 【顿然】忽然;一下子。

 【顿首】叩头;磕头。旧时多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顿音】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听起来富于弹跳性。又称断音。

 顿dú 1.见"冒顿"。
"脚"字解释:脚〈名〉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同本义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足的别称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脚(腳)jiǎo

 ⒈人与动物体的最下部,接触地面的行动器官~踏实地(〈喻〉做事踏实,实事求是)。〈引〉根部,最下部山~。城墙~。桌子~。

 ⒉剩下的废料下~。

 ⒊

 脚(腳)jué

 ⒈

 ⒉见ji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