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龙吟虎啸

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吟虎啸

读音(发音): lóng yīn hǔ xiào

详细解释(意思):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出处(典故): 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示例: ~,鹤唳莺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

成语"龙吟虎啸"逐字解释

"龙"字解释: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

 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

 龙(龍)lóng

 ⒈〈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还能兴云降雨飞~乘云。叶公好~。

 ⒉〈古〉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翼手~。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颜。~袍。

 ⒋

 ⒌

 龙máng 1.通"尨"。杂色,色斑驳。 2.通"?"。参见"龙鵤"。
"吟"字解释:吟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同本义 

 吟,呻也。--《说文》

 吟,叹也。--《苍颉篇》

 呿吟至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

 昼吟宵哭。--《战国策·楚策》

 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

 又如吟呻(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哼哼声);吟啸(悲叹;哀号)

 吟咏;诵读 

 倚树而吟。--《庄子·德充符》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盗跖吟口。--《荀子·不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

 吟(唫)yín

 ⒈声调抑扬地念颂~诗。~咏。

 ⒉一种诗体的名称梁父~。天姥~。泛指诗歌~社(诗社)。

 ⒊叹息昼~宵哭。

 ⒋鸣,叫莺~。猿~。

 吟yǐn 1.见"噤吟"。

 吟jìn 1.闭口。
"虎"字解释: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啸"字解释:啸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同本义 

 啸,吹声也。--《说文》

 其噕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噕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呼召,号召 

 噕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

 啸(?
 ⒈打口哨,撮口发音仰天长~。

 ⒉动物长声吼叫虎~猿啼。

 ⒊自然界产生的或子弹、飞机等飞过时所发出的声音海~。子弹~ ~擦耳掠过。飞机尖~着飞过屋顶。

 啸chì 1.大声呼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