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借古讽今

读音(发音): jiè gǔ fěng jīn

详细解释(意思):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出处(典故):

示例: ~,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第三个字为"讽"的成语

成语"借古讽今"逐字解释

"借"字解释: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

 借,假借也。--《广韵》

 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

 借旁近与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允修借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

 借者之用心。

 其借书亦类予。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

 借出 

 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

 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

 借jiè

 ⒈经同意,暂时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书。~笔。

 ⒉暂时将财物给别人使用~给她一把伞。

 ⒊依靠~重。凭~。

 ⒋假托~口推辞。~故不去。~古讽今。

 ⒌

 ⒍

 借指眉毛。 ⑤指嫦娥。⑥指月。⑦娥皇。相传为尧之女,舜之妻。 ⑧姓。北魏有娥清。见《魏书》本传。

 借指大地。语出《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⑩基本。⑾众,多。⑿盛放食物的器具。⒀古地名『置,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南朝宋并入江都县。故城在今江

 苏省江都县西。⒁通"旟"。旌旗。
"古"字解释: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

 古gǔ

 ⒈很久以前的,过去的,跟"今"相对~代。~物。名胜~迹。已作~(已死)。

 ⒉〈古〉诗体五~。七~。

 ⒊

 ⒋

 ⒌

 古gù 1.通"故"。故旧。参见"古处"。 2.通"故"。因此;所以。 3.通"固"。姑且。 4.通"固"。本来。

 古kū 1.见"古成"。
"讽"字解释:讽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

 讽 fěng

 ⒈用含蓄的话词劝告或讥刺谈笑~谏。~刺小品。挖苦讥~。

 ⒉背书,不看着书本子念读~诵。
"今"字解释:今 

 (会意。从佶亼。本义现在)

 同本义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今

 今jīn现在,现代,跟"古"相对~时。~日。~年。从~天起。古为~用。~昔对比。~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