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布衣韦带

读音(发音): bù yī wéi dài

详细解释(意思):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出处(典故): 《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示例: 相府开筵,常聚些~。★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第三个字为"韦"的成语

成语"布衣韦带"逐字解释

"布"字解释:布〈名〉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发)

 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 

 足缠白布。--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
"衣"字解释: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
"韦"字解释:韦〈动〉

 (形声。从舛,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韋是違的初字。本义违背) 同本义 

 韦,相背也。……经传多以违为之。--《说文》

 五音六律,依韦响昭。--《汉书·礼乐志》

 韦 〈名>

 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违背,故借以为皮韦。按,熟曰韦,生曰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韦,柔皮也。--《字林》

 凡兵事韦弁服。--《周礼·司服》

 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国语·晋语》。注韦藩,韦蔽前后。”

 乘韦先牛十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韦弁(古冠名。皮帽);

 韦(韋)wéi熟皮子。去毛加工制成的柔软皮革。
"带"字解释: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说文》

 不说带。--《仪礼·士虞礼记》

 之子无带。--《诗·卫风·有狐》

 带裳幅舄。--《左传·桓公二年》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

 子墨子解带围城。--《墨子·公输》

 又如带冕(大带和冠冕);带围(腰围,腰带);带钩(皮革腰带上的金属钩。形状一端曲直,另一端为圆钮以承钩。有动物形的,也有铸花纹的);

 带 dài

 ①带子或带状物鞋~、车~。

 ②区域沿海一~。

 ③携带~上一本书。

 ④引导~路。

 ⑤附带连说~笑。

 ⑥含面~微笑。

 【带操】一种以带为器械的艺术体操项目。带子一般为绸缎,长度7米。基本动作有摆动、绕环、蛇形、螺形、抛接等。

 【带分数】〈数〉整数后面带着分数的数。

 【带余除法】〈数〉若a是任一整数,b是任一正整数,则必唯一存在整数q和r,使a=bq+r,其中0≤r≤b。这里,q叫做b除a的不完全商,简称商,r叫做余数。计算不完全商和

 余数的过程叫做带余除法。这个结论可推广到多项式上去。

 【带状纹样】见【二方连续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