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鉴貌辨色

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鉴貌辨色

读音(发音): jiàn mào biàn sè

详细解释(意思):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处(典故):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示例: 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已知女儿的心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成语"鉴貌辨色"逐字解释

"鉴"字解释:鉴 

 (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同本义 

 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

 鑑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鑑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鑒。--《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庄子》

 春始治鑑。--《周礼》

 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鉴(鑑、鑒)jiàn

 ⒈〈古〉用来盛水或冰的大盆。

 ⒉照影水清可~。

 ⒊镜子以铜为~,可以正衣冠。〈引〉可以引为儆戒或教训的事引为~戒。殷~不远。

 ⒋观察,审察,区别~赏。~定优劣。~别真假。

 ⒌看。看到~于。~貌辨色。台~(书信用语,〈表〉"请看")。
"貌"字解释:貌 

 (形声。从豹省,皃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皃,颂仪也。--《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貌甚寝。--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

 貌(皃)mào

 ⒈面容,长相面~。容~。相~。

 ⒉外表,外观外~。~合神离。形~奇伟。

 ⒊情态,样子笑~。愉快~。花园的全~。

 貌mò 1.描绘。 2.指刺绣图像。
"辨"字解释:辨 

 (形声。从刀,辡(榓溃?? )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通辩”。口头上争论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

 辨 biàn辨别;区别明~是非。

 【辨白】见【辩白】。

 【辨析】辨别分析词义~。

 【辨正】见【辩正】。

 【辨证】见【辩证】。

 【辨证论治】见【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应用各种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定出治疗措施。又称辨证论治。

 辨bàn 1.备办。 2.治理。 3.成功,办成。 4.花费。

 辨biǎn 1.损减;贬抑。
"色"字解释:色〈名〉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

 色shǎi

 ⒈指颜色(用于口语)掉~儿。印彩~吧。

 色sè

 ⒈指颜色红~。黄~。目能辨~。

 ⒉脸的表情、样子脸~。喜形于~。

 ⒊种类,品种货~齐全。各~食品。

 ⒋品质,质量英雄本~。成~。足~金首饰。

 ⒌情景,景象天~。景~。春~。

 ⒍妇女容貌姿~。

 ⒎情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