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多口阿师

指喜欢多话的人。

多口阿师

读音(发音): duō kǒu ā shī

详细解释(意思):指喜欢多话的人。

出处(典故):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示例:

成语"多口阿师"逐字解释

"多"字解释: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超过正确的
"口"字解释:口〈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

 口kǒu

 ⒈嘴,人与动物进食的器官,也是某些动物或高等动物发声器官的一部分张~。~燥唇干。

 ⒉说话~音。~若悬河。

 ⒊容器通外面的部分杯~。花瓶~。坛子~。

 ⒋出入通过的地方道~。门~儿。街~儿。关~。长江~。

 ⒌特指我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北。喜峰~。

 ⒍破裂的地方裂~。伤~儿。上衣破了个~子。

 ⒎锋刃刀~。

 ⒏骡、马等的年龄(因可由牙齿的多少及磨损程度看出来)这匹马是五岁~。

 ⒐中医诊脉,将离手掌后一寸的手腕经脉处叫"寸口",简称"寸"或"口"。

 ⒑量词

 ①指人一家三~。

 ②指牲畜几个牲~。两~猪。

 ③指器物两~井。四~刀。

 ⒒

 ⒓

 ⒔

 ①从语气间表露出来的感情意思嘲讽的~吻。

 ②某些动物(如鱼、狗等)突出的嘴、鼻部分。

 ⒕

 ①说话的气势好大的~气。

 ②指言外之意,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听她的~气。

 ③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教训人的~气。

 ⒖

 ①劝说、交涉或挑拨等的言词颇费~舌。

 ② 争吵或因谈话引起的纠纷。

 ⒗

 ①[~角]嘴边。

 ②[~角]吵嘴。

 ⒘
"阿"字解释:阿〈助〉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咸(侄子。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阿ā
 
 ⒈助词。用在称呼前~姨。~哥。~张。
 
 ⒉[阿昌族]我国少数民族之 一。
 
 阿 ē
 
 ①凹曲处山~。
 
 ②迎合;偏袒~谀。又见ā。
 
 【阿弥陀佛】梵文的音译。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寺庙中常与释迦、药师佛并供。佛教徒以之作为口头念诵的佛号,表示虔诚信仰。又意译作'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阿房宫】秦代著名宫殿。遗址在西安市西阿房村。始建于前212年,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全部工程至秦亡时犹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时人用其前殿所在地名而称之为阿房宫。秦亡后,被项羽焚毁。
 
 【阿其所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的爱好。
 
 【阿谀】为迎合别人,说好听的话。
 
 阿ǎ 1.叹词。表示惊讶。
 
 阿à 1.方言。副词。犹言可﹑是否。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阿a 1.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 2.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嘱咐﹑乞请等语气。 3.语气词◇作"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
"师"字解释: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师(師)shī

 ⒈指老师,导师教~。能者为~。~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引〉榜样~表。前事不忘,后事之~。

 ⒉由师徒关系而产生的~叔。~弟。

 ⒊效法,学习~其所长。

 ⒋指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又指技术职称医~。厨~。理发~。讲~。会计~。工程~。

 ⒌军队出~。雄~百万。

 ⒍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是军的下一级,团的上一级。

 ⒎

 ①学习的榜样。

 ②培养师资的~范大学。

 ⒏

 ⒐

 ⒑〈古〉称乐官乐~。

 ⒒

 ①传授技艺的老师。

 ②称呼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老~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