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目逆而送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目逆而送

读音(发音): mù nì ér sòng

详细解释(意思):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出处(典故):

示例:

第四个字为"送"的成语

成语"目逆而送"逐字解释

"目"字解释: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目

 目mù

 ⒈眼睛~不暇接。有~共睹。

 ⒉看众~睽睽。众~昭彰。

 ⒊孔,网眼网~。纲举~张。

 ⒋名称,标题~录。书~。题~。

 ⒌条文,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大纲细~。

 ⒍

 ⒎

 ⒏

 ⒐

 ①射击、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标。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标。

 ⒑
"逆"字解释:逆〈动〉

 (形声。从辵,屰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

 宣公如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宋·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潜《自祭文》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迎击;

 逆nì

 ⒈方向相反,跟"顺"相对~水。~境。倒行~施。

 ⒉抵触,违背,不顺忠言~耳利于行。

 ⒊背叛,背叛者的~贼。~产。~物。

 ⒋迎,迎接,迎着~客。目~而送之。

 ⒌预先难可~见。
"而"字解释: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

 义 

 而,颊毛也。--《说文》

 而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而 ér

 ①〈古〉你;你的余知~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记·项羽本记》)

 ②表示并列、转折、顺接等国富~兵强、知一~不知二。

 而néng 1.能够。 2.能力,才能。 3.安定。
"送"字解释:送 

 (会意。小篆字形)

 同本义 

 送,遣也。--《说文》。

 送迎无礼。--《荀子·富国》。注致女也。”

 又如送嫁(送亲);送娘(方言。送新娘子);送房(结婚之夕,亲友陪送新郎入洞房);送亲(娘家人送出嫁的姑娘上轿或送新娘到男家)

 送行;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又如送车(到车站送行;又指送行的车);送迎钱(迎送官员的开销);送任(送

 送sòng

 ⒈运输,传递~粮。~油。~信。

 ⒉赠给~给。~礼。传经~宝。

 ⒊陪着离去的人一块走~客。~行。~别。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