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掉舌鼓唇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掉舌鼓唇

读音(发音): diào shé gǔ chún

详细解释(意思):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出处(典故):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九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示例:

成语"掉舌鼓唇"逐字解释

"掉"字解释:掉 

 (形声。从手,卓声。本义摇,摆动)

 同本义 

 掉,摇也。--《说文》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末大未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又如掉尾巴;掉荡(摇荡);掉眩(肢体摇动旋转);掉擘(甩着臂膊走,又谓攘臂奋起);掉舌(鼓舌,指游说、谈论);掉嘴弄舌(摇唇鼓舌;搬弄是非);掉栗(战栗)

 弄,卖弄 

 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南唐书·彭利用传》

 又如掉罨子(耍花招,卖弄花招)

 玩弄;搬弄 

 掉 diào

 ①落~泪、~进水里。

 ②落在后面~队。

 ③遗失;遗漏别弄~了。

 ④减少;降低~膘、~价。

 ⑤摇动;摆动尾大不~。

 ⑥回;转~头。

 ⑦对换~个。

 ⑧用在一些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改~坏习惯。

 【掉包】暗中用假的换真的或用坏的换好的。

 【掉以轻心】对人对事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掉nuò 1.持,举。
"舌"字解释:舌〈名〉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代指言语 

 舌shé

 ⒈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头。

 ⒉铃、铎等内部的锤。

 ⒊像舌的东西帽~。火~。

 ⒋

 ⒌

 ⒍
"鼓"字解释: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

 鼓gǔ

 ⒈一种击打乐器,多为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战~。堂~。腰~。拨浪~。

 ⒉曲艺大~书。~儿词。山东大~。

 ⒊敲鼓,击鼓一~作气。〈引〉

 ①拍,击,弹热烈~掌。~琴取乐。

 ②发动,煽动,振作~动。摇唇~舌。进行~励。欢欣~舞。~足信心。

 ⒋凸出,涨大你干吗~起嘴?背包装得~ ~的。

 ⒌用风箱等扇~风。

 ⒍〈古〉夜晚击鼓报更,因此代"更"三~(三更)。五~(五更)。

 ⒎

 ①打击乐与管乐合奏。

 ②宣传提倡,也指吹嘘、浮夸。

 ⒏

 ①〈古〉作战擂鼓呐喊,以张声势~噪而进。

 ②喧哗,起哄。
"唇"字解释: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脣,缘也,口之缘也。--《释名·释形体》

 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左传·僖公五年》

 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唇吻(言语);唇红齿白(形容面貌俊美);唇不离腮(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唇齿之邦(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

 边缘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

 唇 chún人或某些动物口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唇齿相依】比喻相互依赖,关系很密切。

 【唇枪舌剑】形容辩论时言词激烈,针锋相对。又作舌剑唇枪。

 【唇舌】比喻言词费了不少~,事还是没办成。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露出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彼此利害关系十分密切。

 唇(脣)chún

 ⒈嘴边缘呈红色的部分嘴~。

 ⒉

 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