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不拗六

读音(发音): sān bù niù liù

详细解释(意思):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出处(典故):

示例:

第三个字为"拗"的成语

成语"三不拗六"逐字解释

"三"字解释: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拗"字解释:抝 

 (形声。从手,幼声。本义折断)

 同本义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唐·温庭筠《达摩支曲》

 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鲁迅《药》

 又如拗折(折断)

 转折;弯转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朝花夕拾》

 拗(抝)ǎo〈方〉折,弯曲弄断~花。不要把小树~断了。

 拗(抝)ào不顺,不顺从~口。扭~。违~。

 拗(抝)niù

 ⒈固执,不驯服执~。~脾气。

 拗yù 1.狠强;固执。 2.向相反或不顺的方向扭转。
"六"字解释:六〈数〉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

 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易》卦之阴

 六liù

 ⒈数目字五~七。

 ⒉旧时乐谱的一个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5"。

 六lù

 ⒈六安县,在安徽省。六合县,在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