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六亲不认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六亲不认

读音(发音): liù qīn bù rèn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出处(典故): 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云找他,他不惟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示例:

第四个字为"认"的成语

成语"六亲不认"逐字解释

"六"字解释:六〈数〉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

 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易》卦之阴

 六liù

 ⒈数目字五~七。

 ⒉旧时乐谱的一个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5"。

 六lù

 ⒈六安县,在安徽省。六合县,在江苏省。
"亲"字解释:亲 

 (形声。从见,亲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

 同本义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亲密。与疏”相对 

 王无亲

 亲(觝)qīn

 ⒈父母双~。养~。

 ⒉血统最近或夫妻关系的~姐妹。~人。

 ⒊婚姻~事。

 ⒋指新妇(新娘)娶~。送~。

 ⒌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戚。~朋。~表姑。

 ⒍感情好,关系密切~密。~近。~如一家。

 ⒎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一~孩子。

 ⒏本身,自己的~自。~身。~眼见到。~笔所写。事必躬~。

 亲(觝)qìng

 ⒈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认"字解释:认 
 
 (形声。从言,忍声。本义认识,辨明)
 
 同本义 
 
 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水浒传》
 
 过了数日,待没了认色,却将去本府告赏。--《古今小说》
 
 又如认出他失散多年的兄弟;认记(辨认的记号);认色(辨认的标记);认旗(军中作为标志、信号的旗帜);认领(辨认并领取);认证(辨认并证实);认透(看透了,识破);认尸(辨认亲人的尸骨)
 
 看作;认为 
 
 as;think;consider]。如认真(当真,信以为真);认贼为子(佛家语,比喻把虚妄现象当作真实的理境,指众生总以现象代替本体;泛喻颠倒是非,善恶不分)
 
 认(誮)rèn
 
 ⒈识别,分辨~识。~字。~出。~清是非。
 
 ⒉承担,接受,允许,同意承~。公~。~错。~可。
 
 ⒊和无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