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愆纠谬
绳纠正;愆过失;谬错误。指纠正过失。
绳愆纠谬
读音(发音): shéng qiān jiū miù
详细解释(意思):绳纠正;愆过失;谬错误。指纠正过失。
出处(典故): 《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示例: ~,臣道为先;罚罪赏功,乾纲不替。★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四十一出
第二个字为"愆"的成语
成语"绳愆纠谬"逐字解释
"绳"字解释:绳 (形声。从糸,蝇省声。本义绳子) 同本义 绳,索也。--《说文》 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小尔雅》 巽为绳直。--《易·说卦》 作结绳而为网罟。--《易·系辞传》 言纶之绳。--《诗·小雅·采绿》 民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箧》 病者困剧…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绳床(交床;交椅);绳缢跌扑(用绳子吊死,跌倒摔死);绳文(文字未创造以前,结绳代替文字,称为绳文);绳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绳头(绳的 绳(纊)shéng ⒈由两股或两股以上的棉、麻、棕、草、金属丝、化学纤维等拧成的条状物~索。棕~子。尼龙~。 ⒉木工用的墨线~墨。〈喻〉标准,规矩,法则,法度有~可依。 ⒊制裁,约束~之以法。 绳yìng 1.草结籽。《周礼.秋官.藄氏》"秋绳而芟之。"郑玄注"含实曰绳。"陆德明释文"绳音孕,以证反。" 绳mǐn 1.见"绳绳"。
"愆"字解释: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愆,过也。--《说文》 失所为愆。--《左传·哀公十六年》 不愆不忘。--《诗·大雅·假乐》 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愆锁(罪锁);愆戾(过失;罪咎);愆尤(过失,罪咎);愆忒(差错);愆罪(罪咎,罪过);愆殃(过失,罪恶);愆负(过失);愆过(罪恶,罪过) 泪出羞涩疼痛甚,大人肝肾虚风愆。--《医宗金鉴》 愆 〈动〉 违背、违反 愆qiān ⒈过失,差错,罪过无~。 ⒉延误,耽搁~期。
"纠"字解释:纠 (形声。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乴声。本义三股的绳子) 同本义 纠,绳三合也。--《说文》。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又如纠纆(绳索。纠,二合绳;纆,三合绳) 姓 纠 缠绕 其笠伊纠。--《诗·周颂·良耜》 何异纠纆。--《汉书·贾谊传》。注绞也。” 青纶竞纠。--郭璞《江赋》 纠思心以为纕兮。--《楚辞·悲风歌》。注戾也。” 横厉纠纷。--《后汉书·刘琨传》。注乱貌。” 福与祸如纠缠。--《鶡冠子》 又如纠蓼(互 纠jiū ⒈绳子。〈引〉缠绕~缠。 ⒉集合,结集~合。~集。收离~散(离、散指散兵游勇)。 ⒊矫正,改过来~偏。~正。有错必~。 ⒋ ①争执调解~纷。 ②杂乱交错~纷。 ⒌ ⒍ 纠jiǎo 1.见"窈纠"。
"谬"字解释: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谬,狂者之妄言也。--《说文》 考之三王而不谬。--礼记·中庸》 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庄子》 解心之谬。--《庄子·庚桑楚》 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司马迁传》 园喜以谬赏。--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荀子·儒效》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谬戾(荒谬乖僻);谬谈(谬语妄说);谬举(妄举,举用不适当的人才);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文章或议论辗 谬miù ⒈错误,与客观事实不符~论。~误。荒~。大~。 ⒉差误差以毫厘,~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