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品竹调丝

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品竹调丝

读音(发音): pǐn zhú tiáo sī

详细解释(意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出处(典故): 明·洪榝《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示例:

成语"品竹调丝"逐字解释

"品"字解释:品
"竹"字解释: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

 篱);竹皮

 竹zhú

 ⒈多年生常绿植物。竿多节,节间一般中空。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慈~、毛~、淡~、苦~子等。竿可造纸、供建筑、制器具等。

 ⒉称箫管类的乐器~笛。~箫。

 ⒊

 ⒋

 ①史册,书籍。

 ②竹简和绢帛(〈古〉刻写材料)著之~帛。
"调"字解释:调  diao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盐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

 调 diào

 ①调动;分派~离、~兵谴将。

 ②曲调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而成的一组音二黄~、咏叹~。

 ③调式;决定整首乐曲取音高低的类别f大~。

 ④声调。也指说话、读书、朗诵的腔调。又见tiáo。

 【调号】〈音〉音乐符号。指定乐曲主音高度的符号。五线谱中在g谱号、f谱号或c谱号上加升记号或降记号来标明,标记在各行谱表的最左方。简谱中用1=c或1=g等符号,标

 记在乐曲的左上方。

 【调虎离山】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乘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调遣】调派;分派。

 【调式】〈音〉按照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组音(一般在七个音之内),并以某一个音为中心(即主音)、组成一个体系。如七声宫调式、自然大调式。

 【调性】〈音〉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如以c音为主音的大调式称c大调;以a音为主音的小调式称a小调。

 调tiáo

 ⒈配合均匀适当~色。~味。风~雨顺。

 ⒉使和谐~解。~停(使争端平息)。

 ⒊戏弄,挑逗~戏。~唆。~拨。~情。

 ⒋顽皮,爱开玩笑~皮。

 ⒌

 ①配药。

 ②调配,调整,使均匀适当~剂。~剂原料。

 ⒍

 调zhōu 1.朝,早晨。
"丝"字解释:丝 

 (会意。从二糸。糸,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丝,蚕所吐也。--《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序》

 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白居易《重赋》

 又如丝棉;丝网;丝缰(丝制的马缰绳);丝人(治理蚕丝

 丝(絲)sī

 ⒈蚕吐出的纤维。它是绸、缎等的原料新~。

 ⒉像丝的东西蛛~。铁~。肉~儿。

 ⒊细微,极少,细致一~不苟。~毫不差。~ ~入扣。

 ⒋计量单位十~为一毫。百~为一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