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吞虎咽

读音(发音): láng tūn hǔ yàn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典故):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示例: 走了这半日,肚中饥饿,~吃了一回。★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狼吞虎咽成语接龙

成语"狼吞虎咽"逐字解释

"狼"字解释:狼〈名〉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同本义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

 并驱从两狼兮。--《诗·齐风·还》

 犬属的任何一种大型犬形哺乳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和猎兽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如狼卜(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狼卜食(传说狼觅食,

 先卜方向);狼子(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狼毫(狼毛。或指用鼬鼠皮制成的毛笔);狼犬(狼和犬。亦称狼狗”。一种外形如狼的狗。性凶猛,嗅觉灵敏);狼牙(狼的牙齿);

 狼虎(狼与虎;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即倆人 

 狼láng

 ⒈野兽之一,形状像狗,但嘴较尖,耳朵直立,尾巴下垂。毛通常为黄褐色,两颊有白斑。性狡猾凶狠,昼伏夜出,捕食野生动物,有时伤害人、畜。狼的皮毛可做衣褥等。狼

 已稀少,禁止猎杀。

 ⒉[狼狈]

 ①疲惫,窘迫或尴尬的样子~狈不堪。

 ②相互勾结干坏事~狈为奸。

 ⒊[狼烟]〈古〉报警烧的烽火,传说用狼粪燃烧成烟。〈喻〉战乱或境外敌人进扰。

 ⒋[狼藉]也作[狼籍]。坏,杂乱,乱七八糟声名~藉。杯盘~藉。

 狼lǎng 1.见"狼犺"。

 狼làng 1.地名用字。 2.见"狼汤渠"。
"吞"字解释:吞〈动〉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

 鳝鱼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咽下去~咽。~下去。囫囵~枣。

 ⒉兼并,侵占~灭。并~。侵~。

 ⒊忍受,不发作忍气~声。

 ⒋

 吞tiān 1.姓。
"虎"字解释: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咽"字解释:咽  yan

 (形声。从口,因声。本义咽头)

 同本义 

 咽,嗌也。--《说文》。段注咽者,因也,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

 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释名》

 咽已绝。--《汉书·息夫躬传》。注喉咙。”

 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后汉书·华佗传》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又如咽吭(咽喉。喻指要害处);咽塞(病名№咙梗塞,呼吸不畅)

 指颈项 

 搤其咽。--《汉书·扬雄传》。注

 咽yān咽头,它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在鼻腔、口腔及喉腔的后方。通常与喉合称为"咽喉"。

 咽(嚥)yàn将嘴里的食物吞下去~下。慢慢~。狼吞虎~。

 咽yè

 ⒈声音哽塞呜~。哽~。~不成声。

 咽yuān 1.参见"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