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永垂竹帛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永垂竹帛

读音(发音): yǒng chuí zhú bó

详细解释(意思):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出处(典故):

示例:

永垂竹帛成语接龙

成语"永垂竹帛"逐字解释

"永"字解释:永 

 (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

 同本义 

 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说文》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毛传永,长。”

 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施于众长谓之永。--《方言一》

 不永所事。--《易·讼》

 日永星火。--《书·尧典》

 维以不永怀。--《诗·周南·卷耳》

 永矢弗谖。--《诗·卫风·考槃》

 且以永日。--《诗·唐风·山有枢》

 求永贞。--《周礼·大祝》

 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永终誉。--《礼记·中庸

 永yǒng

 ⒈长,水流长~昼。江之~矣。

 ⒉长久,久远~久。~远。~恒。~不生锈。~志不忘。~垂不朽。
"垂"字解释:垂 

 (形声。从土,声。本义边疆)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垂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
"竹"字解释: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

 篱);竹皮

 竹zhú

 ⒈多年生常绿植物。竿多节,节间一般中空。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慈~、毛~、淡~、苦~子等。竿可造纸、供建筑、制器具等。

 ⒉称箫管类的乐器~笛。~箫。

 ⒊

 ⒋

 ①史册,书籍。

 ②竹简和绢帛(〈古〉刻写材料)著之~帛。
"帛"字解释:帛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

 帛 bó丝织物的总称布~。

 【帛画】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