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永志不忘

永远记住,不遗忘。

永志不忘

读音(发音): yǒng zhì bù wàng

详细解释(意思):永远记住,不遗忘。

出处(典故):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示例: 范蠡(含蓄地)‘敬谢伍相国的忠告,这一切,我们君臣~。’★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

成语"永志不忘"逐字解释

"永"字解释:永 

 (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

 同本义 

 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说文》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毛传永,长。”

 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施于众长谓之永。--《方言一》

 不永所事。--《易·讼》

 日永星火。--《书·尧典》

 维以不永怀。--《诗·周南·卷耳》

 永矢弗谖。--《诗·卫风·考槃》

 且以永日。--《诗·唐风·山有枢》

 求永贞。--《周礼·大祝》

 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永终誉。--《礼记·中庸

 永yǒng

 ⒈长,水流长~昼。江之~矣。

 ⒉长久,久远~久。~远。~恒。~不生锈。~志不忘。~垂不朽。
"志"字解释: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

 志zhì

 ⒈心意,意向,决心诗言~。意~。立~。~在四方。有~者事竟成。

 ⒉记,记住博闻强~。永~不忘。〈引〉表示不忘乔迁~喜。沉痛~哀。

 ⒊记述,又指记事物的书或文章杂~。碑~。墓~。《三国~》。地方~。

 ⒋记号,标记标~。栽树为~。

 ⒌〈方〉称轻重,量长短用秤~一~。拿尺~一~。

 ⒍

 ⒎

 ①自愿。

 ②志向,意愿。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忘"字解释: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忘,不识也。--《说文》

 德音不忘。--《诗·郑风·有女同车》

 中年病忘。--《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

 忘路之远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宠辱偕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忘魂(忘怀);忘昏(忘怀);忘反(流连忘归);忘年(忘记年岁);忘味(忘记美食的滋味);忘食(忘了吃饭);忘却(不记得);忘生舍死(忘却性命,不怕牺牲);忘先(忘记祖先)

 玩忽,怠忽 

 夙夜不敢忘怠。

 忘wàng

 ⒈不记得~记。~我劳动。~恩负义。

 ⒉忽略,遗漏~却。~掉了。搞卫生,别~了死角。

 忘wáng 1.丧失,失去。 2.通"亡"。终止;断绝。

 忘wú 1.见"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