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烽鼓不息

读音(发音): fēng gǔ bù xī

详细解释(意思):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出处(典故):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示例:

第一个字为"烽"的成语

成语"烽鼓不息"逐字解释

"烽"字解释:烽〈名〉

 (形声。从火,夆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烽警(报警的烽火)

 指战火 

 指烽火台 

 泛指举火 

 后

 烽 fēng

 ⒈烽火,〈古〉边防报警的烟火。敌人来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烧烟相告~ 火台。〈喻〉战火~ 火连天。

 ⒉

 【烽燧】〈古〉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鼓"字解释: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

 鼓gǔ

 ⒈一种击打乐器,多为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战~。堂~。腰~。拨浪~。

 ⒉曲艺大~书。~儿词。山东大~。

 ⒊敲鼓,击鼓一~作气。〈引〉

 ①拍,击,弹热烈~掌。~琴取乐。

 ②发动,煽动,振作~动。摇唇~舌。进行~励。欢欣~舞。~足信心。

 ⒋凸出,涨大你干吗~起嘴?背包装得~ ~的。

 ⒌用风箱等扇~风。

 ⒍〈古〉夜晚击鼓报更,因此代"更"三~(三更)。五~(五更)。

 ⒎

 ①打击乐与管乐合奏。

 ②宣传提倡,也指吹嘘、浮夸。

 ⒏

 ①〈古〉作战擂鼓呐喊,以张声势~噪而进。

 ②喧哗,起哄。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息"字解释: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

 则心惕息。--《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明史·王复传》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气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难);息响(呼吸的声音);息贲(中医病名。指呼吸急

 息xī

 ⒈呼吸喘~。~ ~相关。

 ⒉叹叹~。

 ⒊歇,停止休~。停~。~怒。~事宁人。

 ⒋滋生,繁殖灾~。生~。

 ⒌利钱利~。月~。年~。

 ⒍新闻,音信消~。信~。

 ⒎子女子~。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