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郑卫之音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读音(发音): zhèng wèi zhī yīn

详细解释(意思):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典故):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示例:

第二个字为"卫"的成语

成语"郑卫之音"逐字解释

"郑"字解释:郑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同本义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

 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

 郑(鄭)zhèng

 ⒈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⒉
"卫"字解释:卫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同本义 

 卫,宿卫也。--《说文》

 卫护也。--《玉篇》

 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备一夕之卫。--《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卫籍(军籍);守卫(防守保卫);自卫(保卫自己);捍卫(保卫);卫守(保卫防守);卫助(保卫协助);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卫侍(保卫侍奉);卫社(保卫国家);保家卫国;卫卒(

 护卫的兵卒);卫养(保护安抚);卫从(护卫侍从);卫蔽(卫护遮掩)

 防护使之不受危险 

 卫(衛、衞)wèi

 ⒈保护,防护~国。保~。自~。防~。

 ⒉防护人员~兵。警~◇~。

 ⒊〈古〉指驴家人捉双~来。

 ⒋明代军队编制名。也指驻军的地点,后来沿用为地名~所。天津~。

 ⒌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

 ⒍

 ①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②"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

 ⒎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音"字解释: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

 音yīn

 ⒈声声~。

 ⒉消息~讯。佳~。

 ⒊音节,听觉上感受到的最小语言单位。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字一~。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