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戴头识脸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戴头识脸

读音(发音): dài tóu shí liǎn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出处(典故):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六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示例:

成语"戴头识脸"逐字解释

"戴"字解释:戴 

 (形声。本义增益)

 同本义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宋人、蔡人、卫人伐戴。--《春秋》

 戴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

 戴 dài

 ①把衣物等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帽子、~手表。

 ②尊敬;推崇爱~、拥~。

 ③姓。

 【戴高乐】(1890-1970)法国总统(1959-1969)。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坚决抗击德国法西斯对法国的入侵,并在英国领导'自

 由法国'运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58年12月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使法国于1964年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戴季陶】(1890-1949)名传贤,号天仇。祖籍浙江吴兴。曾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投奔孙中山。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

 ,反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7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为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金盔的男子】油画∩兰画家伦勃朗创作于1650年。

 【戴笠】(1897-1946)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字雨农,浙江江山人,肄业于黄埔军校。追随蒋介石,积极发展军统特务势力,与人民为敌。1946年3月从北平飞往南京途中,

 飞机坠毁身亡。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学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号南山。康熙进士。曾游历于南北各地,留心明代史事。因所撰《南山集》等著作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被处斩。

 株连致死、流放数百人,是清初著名的文字狱之一。

 【戴维】(1778-1829)英国化学家。于1801年被聘为英国皇家化学学院主讲,开始电化学研究。1807年首次用电解法获得了钾、钠等碱金属,1808年又获得了钡、镁、钙、

 锶等碱土金属,并制备了硼,对氯元素也有一定研究。

 【戴维斯杯网球赛】国际草地网球联合会主办的网球冠军赛。始于1900年,每年1次。比赛规定为4场单打和1场双打,赢3场的队获胜。

 【戴震】(1724-1777)清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初以教书为生。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被召为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为庶吉士。在天文、数学、历

 史、哲学、地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作出重要贡献,并精于名物训诂。是一代考据大师。1777年病逝。
"头"字解释:头〈名〉

 (形声。从页,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同本义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

 头(頭)tóu

 ⒈脑袋,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体的最前部分~颅。特指头发梳~。

 ⒉物体的顶端、前端或事情的起点、终点山~。车~。有~有尾。一年到~。

 ⒊第一,开初的~号。~班。~等舱。~半月。

 ⒋以前,在前面的~三年。~里走的是她。

 ⒌为首的(多用于贬义)~领。~儿。把~。盗窃~子。

 ⒍方面他们几个是一~的。

 ⒎接近事到临~。

 ⒏物品的残存部分粉笔~。布~儿。

 ⒐量词。指牲畜、像头的、不定数量等五~猪。四~蒜。百来~。

 ⒑词尾(读轻声)石~。拳~。苦~儿。有看~。在上~。放外~。看后~。

 ⒒

 ⒓

 ⒔

 ⒕

 ①脑筋,理智或思想不要昏~昏脑。

 ②要领,门路这件事还没有摸着~脑。

 ③首领她是这儿的~脑。

 头tou 1.名词后缀。接于名词性词根之后。 2.名词后缀。接于动词词根之后。 3.名词后缀。接于形容词词根之后。 4.方位词后缀。
"识"字解释: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脸"字解释:脸 

 (形声。从肉,佥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

 脸(臉)liǎn

 ⒈面孔,头前部由额到下巴~形。~庞儿。〈引〉

 ①体面,面子丢~。

 ②物体的上部或前部桌~儿。鞋子~儿。柜子~儿。门~儿。

 ⒉脸的表情笑~。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