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妄口巴舌

读音(发音): wàng kǒu bā shé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出处(典故):

示例:

成语"妄口巴舌"逐字解释

"妄"字解释: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妄,乱也。--《说文》

 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管子·山至数》

 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贾子道术》

 施妄者,乱之始也。--《春秋繁露》

 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多求妄用。--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妄传伯夷。--清·黄宗羲《原君》

 毋妄发。--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妄口(胡说);妄系(无故抓人入罪);妄扳平人(胡乱牵连无辜之人);妄施(随便地施恩);妄折(无原则地屈从);妄行(随便行动);妄言(乱说)

 妄 

 虚妄,极不真实 

 妄wàng胡乱,荒诞,荒谬轻举~动。痴心~想。~自尊大。

 妄wáng 1.无。 2.连词,表示选择。抑或,还是。
"口"字解释:口〈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

 口kǒu

 ⒈嘴,人与动物进食的器官,也是某些动物或高等动物发声器官的一部分张~。~燥唇干。

 ⒉说话~音。~若悬河。

 ⒊容器通外面的部分杯~。花瓶~。坛子~。

 ⒋出入通过的地方道~。门~儿。街~儿。关~。长江~。

 ⒌特指我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北。喜峰~。

 ⒍破裂的地方裂~。伤~儿。上衣破了个~子。

 ⒎锋刃刀~。

 ⒏骡、马等的年龄(因可由牙齿的多少及磨损程度看出来)这匹马是五岁~。

 ⒐中医诊脉,将离手掌后一寸的手腕经脉处叫"寸口",简称"寸"或"口"。

 ⒑量词

 ①指人一家三~。

 ②指牲畜几个牲~。两~猪。

 ③指器物两~井。四~刀。

 ⒒

 ⒓

 ⒔

 ①从语气间表露出来的感情意思嘲讽的~吻。

 ②某些动物(如鱼、狗等)突出的嘴、鼻部分。

 ⒕

 ①说话的气势好大的~气。

 ②指言外之意,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听她的~气。

 ③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教训人的~气。

 ⒖

 ①劝说、交涉或挑拨等的言词颇费~舌。

 ② 争吵或因谈话引起的纠纷。

 ⒗

 ①[~角]嘴边。

 ②[~角]吵嘴。

 ⒘
"巴"字解释: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古
"舌"字解释:舌〈名〉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代指言语 

 舌shé

 ⒈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头。

 ⒉铃、铎等内部的锤。

 ⒊像舌的东西帽~。火~。

 ⒋

 ⒌

 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