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寄迹山林

读音(发音): jì jì shān lín

详细解释(意思):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出处(典故):

示例: 他自退出政界后,~,专心写作。

成语"寄迹山林"逐字解释

"寄"字解释:寄 

 (形声。从宀,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寄,托也。--《说文》

 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

 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

 委托,托付 

 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倚南窗以寄傲。--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寄命

 寄jì

 ⒈依靠,依附~居蟹。~生虫。~人篱下。

 ⒉托付,委托~托。~养。~存。~希望于青年。

 ⒊传送,托人传送。现特指由邮局递送~信。~书。~钱。邮~包裹。
"迹"字解释:迹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急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纪声响)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踖、蹟)jì

 ⒈脚印留有足~。寻觅踪~。〈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筑或器物)痕~。保存遗~。保护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

 迹jī 1.脚印;足迹。 2.痕迹。 3.指手迹。 4.形迹;行动。 5.业绩;事迹。 6.追踪;追寻。 7.至;蹈。 8.遵循;仿效。 9.考核;推究。 10.量词。相当于"步"。
"山"字解释: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林"字解释:林〈名〉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

 林lín

 ⒈成片的树木或竹子等树~。竹~。森~。防护~。封山育~。

 ⒉指林业农~牧副渔。

 ⒊〈喻〉林立的、众多的,在一起的人或事石~。碑~。儒~。著作之~。

 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