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旌旗蔽日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旌旗蔽日

读音(发音): jīng qí bì rì

详细解释(意思):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出处(典故): 《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示例:

第一个字为"旌"的成语

成语"旌旗蔽日"逐字解释

"旌"字解释: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

 旌jīng

 ⒈〈古〉用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建~提鼓。又是旗子的通称~旗招展。

 ⒉表扬以~其美(美美德)。

 ⒊
"旗"字解释:旗〈名〉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表识,标志 

 旗qí

 ⒈用布、绸、纸等做成的标帜,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子。军~。国~。升~。

 ⒉清代初期将满族军队和成员编为八旗◇又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凡在旗籍的人统称"旗人"。又特指满族的~袍。~装。

 ⒊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一级,相当于县。
"蔽"字解释:蔽 

 (形声。从苃,敝声。本义小草)

 遮住,遮掩 

 蔽,蔽蔽小草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

 蔽,障也,隐也。--《广雅》

 蒲蔽。--《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

 乘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车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务》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屈原《九歌·国殇》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

 阴翳蔽日。--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满了整个天空)

 蔽 bì

 ①遮盖;挡住掩~、浮云~日。

 ②概括一言以~之。

 蔽piē 1.拂拭。
"日"字解释: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昫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

 天)

 白天,白昼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日rì

 ⒈太阳~出。~落。

 ⒉白天,跟"夜"相对夜以继~。

 ⒊天,一昼夜今~。明~。〈引〉某一天生~。纪念~。

 ⒋〈表〉一段时间夏~。昔~。来~方长。

 ⒌

 ⒍

 ⒎

 ⒏

 ①天这些~子太忙。

 ②生活~子会越来越好。

 ③指某一天今天是她过生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