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荡海拔山

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荡海拔山

读音(发音): dàng hǎi bá shān

详细解释(意思):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出处(典故):

示例:

成语"荡海拔山"逐字解释

"荡"字解释: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荡亡秦之毒螫。--班固《西都赋》

 动;摇动;震动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庄子·庚桑楚》

 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

 以荡上心。--《吕氏春秋·季春纪》

 以其休止不荡也。--《淮南子·说山》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又如;荡突(冲撞);荡心(摇荡心神);荡摇(动摇);荡荡悠悠(摇荡、飘流的样子)

 清除 

 荡平塞表。--曹操《表论田畴功》

 又如荡风

 荡 dàng

 ①摇动;摆动动~、飘~。

 ②无事走来走去;闲~。

 ③清洗~涤。

 ④清除全部弄光;扫~。

 ⑤放纵;行为不检点放~。

 ⑥浅水湖芦苇~。

 【荡涤】冲洗;清除。

 【荡气回肠】见【回肠荡气】。

 【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无存。

 【荡漾】(水波等)轻轻动微波~、春风~。

 荡tàng 1.量词。

 荡tāng 1.古水名。即今之汤水,在河南省汤阴县北境。
"海"字解释:海〈名〉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海

 海hǎi

 ⒈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东~。渤~。地中~。

 ⒉大湖或大池的名称青~。洱~。中南~。

 ⒊巨大的~盆。~量。夸~口。

 ⒋众多的林~。文~。会~。人山人~。

 ⒌容量大的器皿~坛。墨~。

 ⒍
"拔"字解释:拔 

 (形声。从手,犮(蹢??)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拔,擢也。--《说文》

 拔,引也。--《苍颉篇》

 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

 拔河。--《封氏见闻录》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又

 拔剑切而啖之。

 又

 拔剑撞而破之。

 拔刃奋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

 盐;提拔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

 拔 bā

 ①拉出;抽出~草。

 ②吸出~火罐。

 ③选择选~干部。

 ④向高提~苗助长。

 ⑤超出;高出海~。

 【拔刀相助】看到别人遇有危险而仗义援救。形容见义勇为。又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拔高】

 ①提高。

 ②有意抬高人物或作品等的地位。

 【拔河】一种体育活动。比赛时在地上划两线为河界,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执绳的一端,以把对方拉过河界为胜。

 【拔节期】禾谷类作物生长过程中,茎的节间向上迅速伸长的时期。一般以全田50%以上植株的第一茎节露出地面1.5-2.5厘米作标志。此时植株生长快,需要大量水分、养料

 。

 【拔苗助长】比喻只求速成,结果适得其反。又作揠(yà)苗助长。

 【拔山扛(gāng)鼎(dǐng)】能把山举起来,把鼎扛起来。形容力大气壮。鼎古代多用青铜制成的炊器。多为圆形,三足两耳。

 【拔擢(zhuó)】提拔;盐。

 拔bá 1.抽出;拽出。 2.选取;提拔。 3.超出;突起。 4.攻取;攻伐。 5.移易;动摇。 6.脱离,摆脱。 7.拯救;解救。 8.辅助;扶持;扶植。 9.回转;调转。 10.

 拨开。 11.裂开。参见"拔缝"。 12.丢弃。参见"拔城"。 13.分散。参见"拔摋"。 14.舍止。 15.吸出。 16.尽。 17.疾速;突然。参见"拔来报往"﹑"拔起"。

 18.箭的末端。 19.通"跋"。践踏。 20.通"跋"。见"拔扈"。 21.通"跋"。见"拔涉"。 22.通"茇"。参见"拔舍"。

 拔bèi 1.枝叶茂盛貌。

 拔fá 1.草名。
"山"字解释: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