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持之以恒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持之以恒

读音(发音): chí zhī yǐ héng

详细解释(意思):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典故): 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示例: 学习要锲而不舍,~,就能取得好成绩。

持之以恒成语接龙

第四个字为"恒"的成语

成语"持之以恒"逐字解释

"持"字解释: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晋·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

 持 chí

 ①拿着;握着~枪。

 ②保持住~久。

 ③掌管;料理主~、~家。

 ②对抗相~不下。

 【持家】料理家务~有方。

 【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通常是在一方较强大并企图速战速决的条件下,另一方采取逐步削弱敌人、最后战胜敌人的战略方针而形成的。

 【持平】

 ①公正;没有偏向。

 ②指某一时期的数额同所相比时期的数额没有增加或减少,大致相等。

 【持球】

 ①排球比赛规则。球在运动员腰部以上任何部位停留时间较长,或捞球、捧球等,皆为持球。

 ②手球运动技术名词。是射门和传球的准备。包括单手持球和双手持球。

 【持续】连续不断最近以来、高温。

 【持续音】〈音〉指上方声部的进行脱离了低音的和弦结构,低音部采用延长音或重复音的手法来持续主音或属音。上方声部的进行一般都要还原到与低音相吻和的和弦来结束

 。持续音用于多声部音乐,有主音持续音、属音持续音与二重持续音等。

 【持斋】宗教信仰者遵守不吃荤或其它某种食物的戒律。

 【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

 【持之有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

 【持重】举动谨慎稳重老成~。

 持chí

 ⒈拿着,撑住,支撑~笔。~刀。支~。扶~。

 ⒉掌握,经管~政。主~。勤俭~家。

 ⒊遵守不变~久。~续。坚~。保~。独~己见。~之以恒。

 ⒋对抗,各不相让相~不下。各~己见。

 ⒌控制,挟制劫~。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以"字解释: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

 的)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

 以yǐ

 ⒈拿,把,用,将~礼相待。~理服人。~儆效尤。~退为进。~逸待劳。

 ⒉依,顺,按照~次进入。~此类推。

 ⒊因,因为不~人废言。不~失败而灰心。

 ⒋在,于(指日、时)~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⒌来,目的在于学文化,~增长知识。遵守交通规则,~免发生车祸。

 ⒍连词~及。~至(一直到)。~致(因而)。所~。

 ⒎文言连词。用法同"而"城高~厚。地广~深。

 ⒏语气词。跟"可"、"得"、"足"、"能"、"堪"等连用可~合作。得~观赏。足~胜任。堪~媲美。

 ⒐放于位置词前〈表〉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五天~内。长江~南。七尺~下。

 ⒑

 ⒒〈古〉通"已"。已经固~怪之矣。

 ⒓
"恒"字解释:恒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

 恒(恆)héng

 ⒈经常,常常,一般~言。~态。蜀(四川)之南,~雨少日。

 ⒉永久,持久~久。有~心。永~。持之以~。

 ⒊

 恒gèng 1.月上弦之貌。 2.周遍。 3.通"亘"。绵延;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