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似曾相识

读音(发音): sì céng xiāng shí

详细解释(意思):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典故): 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

第二个字为"曾"的成语

成语"似曾相识"逐字解释

"似"字解释: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似,象也。--《说文》

 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墨子经上》

 见似目瞿。--《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

 寡人虽无似也。--《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

 似,类也。--《广雅》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庄子·大宗师》

 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吕氏春秋·疑似》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似shì

 ⒈

 似sì

 ⒈像。相像类~。相~。

 ⒉好像,〈表〉不确定~乎。~懂非懂。~曾相识。~觉不妥。

 ⒊〈表〉比较,相当于"过"、"超过"一个强~一个。生活一年甚~一年。
"曾"字解释:曾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竟,竟然;尚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⒈重,指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祖。~孙。
"相"字解释:相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鲍照《代春日行》

 又如相

 相xiāng

 ⒈交互,互往来~关。~逢。~亲。~爱。互~关心。~反~成。

 ⒉〈表〉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助。~信。~劝。~依为命。

 ⒊看~中。左~右看。

 ⒋

 ⒌

 ①没有遇到。

 ②违抗,不一致行为~左。

 ⒍

 ①互相对立,一方对另一方拔刀~对。

 ②比较的~对稳定。

 ③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跟"绝对"呼应~对之中有绝对。

 ⒎

 ①两方面差不多技艺~当。

 ②合适,适宜正~当。用词~当。

 ③〈表〉一定程度~当恭敬。~当不错。

 ⒏

 ⒐

 相xiàng

 ⒈容貌形~。怪~。高兴~。狼狈~。

 ⒉察看,仔细看~马。~机行事。

 ⒊辅助,也指辅助人,〈古〉特指高级官员辅~。丞~。首~。

 ⒋

 ⒌指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理化性质的均匀物质。各相之间可有明显的分界。如水蒸气是一个~;水、冰是两个~;水、冰、水蒸气是三个~。

 ⒍交流电路中,多相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三~交流发电机。
"识"字解释: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