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汤五割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三汤五割

读音(发音): sān tāng wǔ gē

详细解释(意思):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出处(典故):

示例:

成语"三汤五割"逐字解释

"三"字解释: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汤"字解释:汤汤 shang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歌声》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缘传》

 汤  tang

 (形声。从水,?
 同本义 

 汤,热水也。--《说文》

 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薪火水汤以济之。--《墨

 汤(湯)tāng

 ⒈热水,开水赴~蹈火。

 ⒉烹调时加水汁多的副食蛋花~。什锦~。

 ⒊煮食品的汁液米~。菜~。肉~。

 ⒋中药汤剂~药。柴胡~。四物~。

 汤tàng 1.高温物体与皮肤接触而使之产生疼痛感。 2.把肉﹑菜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就取出来。 3.泛指煮。 4.用开水或热水浇﹑泡。 5.用热物接触冷物使之变暖。

 6.冲撞;冒。 7.搪,抵挡。 8.触,碰。 9.用同"淌"。 10.用同"趟"。参见"汤汤儿"。 11.通"荡"。行为放纵。 12.通"荡"。大。参见"汤禹"。 13.通"荡"。荡涤

 。

 汤shāng 1.见"汤汤"。

 汤yáng 1.见"汤谷"。
"五"字解释:五 

 (五,会意。从二,从乿。二”代表天地,乿”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絝。--《诗·召南·羔羊》

 五 

 四加一的和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宋·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

 五wǔ

 ⒈数目字~人。~员大将。

 ⒉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
"割"字解释:割〈动〉

 (形声。从刀,害声。本义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同本义。泛指用刀截断 

 割,断也。--《广雅·释诂一》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日钦劓割夏邑。--《书·多方》

 又如割鲜(割杀畜兽);割烹(割切烹调);割刀(切割之刀)

 放弃 

 分割;割取 

 东割膏腴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割宅(划分宅区);割壤(划分土地;裂地分封)

 杀,屠宰 

 割,损害 

 割gē

 ⒈切下,截断~肉。~牛草。~稻谷。〈引〉舍弃~舍。忍痛~爱。

 ⒉划分,分开,分裂~地。分~。~去。~取。

 ⒊

 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