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越凫楚乙

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越凫楚乙

读音(发音): yuè fú chǔ yǐ

详细解释(意思):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出处(典故): 《南史·顾欢传》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

示例:

越凫楚乙成语接龙

第四个字为"乙"的成语

成语"越凫楚乙"逐字解释

"越"字解释:越 

 (形声。从走,戉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越,度也。--《说文》

 越,渡也。--《广雅》

 越十七扼。--《吕氏春秋·长攻》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崖可越焉?--《楚辞·天问》

 越天都之胁。--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予越其右。

 越长城之限。--清·姚鼐《登泰山记》

 越中岭。

 又如越位;越度(跨越);越绝(越过,度过);越陌度阡(穿过田间小路);越冬(过冬)

 超越,跃过 

 戒勿越。--《礼记·曲礼》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武王伐纣平话》

 又如越

 越yuè

 ⒈经过~过。

 ⒉爬过,超过,超出~墙。~级。~俎代庖(主祭的、赞礼的越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喻〉越权办事或抢做别人的事)。

 ⒊更加,愈加,〈表〉程度加剧、加深~发。工作就是要~干~快,~快~好。

 ⒋远扬,高扬声音清~,感情激~。

 ⒌坠落颠~。~于车下。

 ⒍离,散精神劳则~。

 ⒎抢劫杀人~货。

 ⒏周代诸侯国名。也叫"于越"。在今浙江省东部,后扩展到北部,以及江苏全省和安徽、山东、江西等省的一部分。因此,后来作为浙江省东部的别称。~剧。

 越huó 1.孔洞。 2.引申为挖孔洞。 3.一种蒲属植物。其茎可编席。参见"越席"。
"凫"字解释:凫 

 动物名。俗名野鸭 

 凫,水鸭也。--《广韵》

 另一说凫是家鸭”

 又如凫雏(幼凫);凫雁(野鸭与大雁);凫胫(野鸭的小腿)

 凫 

 浮游;泅水 

 凫(鴇) fú

 ⒈俗称"野鸭"。形状像鸭子,种类很多,但已逐年减少,要保护。常见的是绿头野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颈下有一白环。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现已

 有人工养殖,肉可吃,羽毛可制绒。

 ⒉〈方〉同"洑"。游泳~水。
"楚"字解释:楚〈名〉

 (形声。从林,疋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同本义 

 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

 言刈其楚。--《诗·周南·汉广》

 不流束楚。--《诗·王风·扬之水》

 夏楚二物。--《礼记·学记》

 楚扑长如筩。--《仪礼·乡射礼》

 民无箠楚之忧。--《汉书·汉延寿传》

 又如楚棘(荆棘);楚焞(古时占卜用以灼龟的木棒。以荆木制成);楚藿(用荆条做的捕鱼笼);楚楚(丛生的样子;鲜明的样子);楚木(丛生之木);楚林(丛林)

 周朝时国名 

 楚 chǔ

 ①痛苦苦~。

 ②周朝国名。

 ③五代时十国之一。

 ④指湖北和湖南。特指湖北。

 ⑤姓。

 【楚才晋用】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比喻人才外流。

 【楚辞】

 ①西汉刘向汇集的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的辞赋总集。

 ②战国时楚国辞赋的统称,主要指屈原的作品。

 【楚弓楚得】指虽然丢了东西,但得到者却仍是自己的人。比喻权利不外移。

 【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以项羽为首的西楚势力、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前年,秦亡。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联合反项羽的地方势力,与项羽争霸于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

 一带。前206年刘邦围攻项羽,项羽败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亡。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楚囚对泣】原指封建士大夫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下,毫无办法,只能相对流泪◇用来形容颓丧悲观,振作不起来。

 【楚庄王】(-前591)春秋时期国君。芈姓,名旅(又作吕、侣)。前613-前591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用兵屡胜,国势大张,成为代晋而起的霸主。

 楚chǔ

 ⒈荆,也叫"牡荆"。落叶灌木。花小淡紫色。鲜叶及果实可供药用。枝干坚韧,可供编织。

 ⒉打人的荆条。〈引〉打。

 ⒊清晰,整洁清~。

 ⒋痛苦痛~。苦~。酸~。

 ⒌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原先在今湖北、湖南,后来扩展到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省。

 ⒍

 ①茂盛的样子。

 ②鲜明、华美的样子衣冠~ ~。
"乙"字解释:乙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同本义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第二,次一等 

 乙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

 乙yǐ

 ⒈天干第二位。也用作次序的第二。

 ⒉旧时乐谱的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7"。

 ⒊打钩 (〈表〉看书已看到该处,或某处文字有颠倒、脱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