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犯颜苦谏

读音(发音): fàn yán kǔ jiàn

详细解释(意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出处(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示例:

犯颜苦谏成语接龙

成语"犯颜苦谏"逐字解释

"犯"字解释:犯〈动〉

 同本义 

 犯,侵也。--《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

 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侵犯他国领土);犯境(犯边。侵犯边界)

 触犯,冒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三国演义》

 又如犯忌讳;犯阙(桅国家,对抗朝廷。阙指朝廷);犯颜(冒犯他人的尊严。颜颜面,引申为尊严,威严);犯鳞(因直谏触犯君王);犯众(触犯众人)

 袭击 

 犯 fàn

 ⒈抵触,违反~规。触~。违~。~罪。~禁(禁禁令)。

 ⒉有罪的人~人。罪~。盗窃~。抢劫~。贪污~。

 ⒊侵略,进攻侵~。进~。数~边境。人不~我,我不~人;人若~我,我必~人。

 ⒋发生,发作,做出~病痛。~怪脾气。他~错误了。

 ⒌

 【犯不着】

 【犯不上】不值得~不着怄气。
"颜"字解释:颜 

 (形声。从页,彦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颜,眉目之间也。--《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

 额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班固《汉书》

 又如颜角(额角);颜题(古代头巾覆额面部分)

 面容,脸色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

 又如颜状(容颜状貌);颜厚(面有惭色,难为情);颜貌(容貌)

 体面,容誉 

 颜yán

 ⒈额~赤。〈引〉面容,容貌~面⊥~悦色。笑逐~开。无~见人。

 ⒉色彩~色。~料。
"苦"字解释:苦〈名〉

 (形声。从苃,古声。本义苦菜)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賨(苦菜)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

 苦kǔ

 ⒈跟"甜"、"甘"相对,像黄连或胆计那样的滋味~药。~菜。

 ⒉灾难,艰难,劳累~难。艰~。劳~。辛~。能吃~。~中求乐。~尽甘来。

 ⒊为某种事物所苦~旱。~雨。~恼。~于病痛。

 ⒋深沉地,耐心地,竭力地~思冥想。~口婆心。~求真理。刻~学习。~战能过关。

 ⒌使受苦这回可~了他。

 ⒍

 ⒎

 ⒏

 ⒐

 ⒑

 苦gǔ 1.粗劣。 2.止,息。

 苦hù 1.地名。春秋楚邑,汉初置淮阳国,属陈县,东晋咸康三年改名谷阳。故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
"谏"字解释: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谏阻纳质(

 谏jiàn〈古〉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或过失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