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鸡鸣而起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鸡鸣而起

读音(发音): jī míng ér qǐ

详细解释(意思):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出处(典故): 《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示例: ~,孜孜焉,亦不为利。★唐·韩愈《上宰相书》

成语"鸡鸣而起"逐字解释

"鸡"字解释:鸡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gallus gallus) 

 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鴅。--《说文》

 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汉书·五行志》

 食菽与雞。--《礼记·月令》

 雞曰翰音。--《礼记·曲礼》

 巽为雞。--《易·说卦传》

 工商执雞。--《周礼·大宗伯》

 鸡犬相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栖于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鸡男(雄鸡);鸡坊(养鸡场);鸡肤(鸡

 鸡(雞、鷄)jī家禽之一。头部有红色肉冠和肉髯。雄的善啼好斗,能报晓。品种很多。肉和蛋供食用养~致富。
"鸣"字解释: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泛指发声 

 震为鸣。--《易·说卦传》

 萧萧马鸣。--《诗·小雅·车攻》

 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

 驴一鸣。--唐·柳宗元《三戒》

 虽大风不能鸣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

 鸣míng

 ⒈禽兽或虫叫鸡~。鹿~。蝉~。

 ⒉发响,使发响雷~。自~钟。~礼炮。

 ⒊〈表〉感情,喊叫~谢。~不平。~冤叫屈。

 ⒋表达意见、主张等百家争~。
"而"字解释: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

 义 

 而,颊毛也。--《说文》

 而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而 ér

 ①〈古〉你;你的余知~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记·项羽本记》)

 ②表示并列、转折、顺接等国富~兵强、知一~不知二。

 而néng 1.能够。 2.能力,才能。 3.安定。
"起"字解释:起〈动〉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

 妇亦起大呼。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起床 

 起视四境。--宋·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

 起qǐ

 ⒈由卧而坐,由坐而立,由下而上等~来。~床。~立。~伏。~劲。

 ⒉离开原来的位置~去。~动。~货。~钉子。

 ⒊上升,涨大~飞。有~有落。发面~了。

 ⒋转机,好转的~色。

 ⒌开始~始。~点。从今天~。

 ⒍发动,发生~兵。~疑。~作用。

 ⒎长出~疙瘩。~疹子。

 ⒏草拟~稿。~草。

 ⒐建造,创立~住房。白手~家。

 ⒑量词。指批、群、件、宗等一~货物。两~队伍。三~差错。四~案件。

 ⒒〈表〉动作的趋向提~。拿~。抱~。举~。引~。问~。想~。

 ⒓跟"来"连用,〈表〉觉醒或动作开始从梦中~来。打~锣鼓来。

 ⒔跟"不"、"得"连用,〈表〉能或够格买不~。看得~。拿不~。用得~。经得~磨练。

 ⒕

 ①起床。

 ②动身,身体移动明天~身去上海。~身让坐。

 ⒖

 ⒗

 ⒘

 ⒙

 ①发动武装革命。

 ②脱离反动集团投身到革命阵营。驾机~义。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