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覆舟之戒

读音(发音): fù zhōu zhī jiè

详细解释(意思):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出处(典故): 明·陈子龙《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示例:

覆舟之戒成语接龙

成语"覆舟之戒"逐字解释

"覆"字解释:覆〈动〉

 (形声。覆盖,復声。本义翻转,倾覆)

 同本义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注谓茨瓦也。”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覆舟斟寻。--《楚辞·天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逍遥游》

 虽天地覆坠。--《庄子·德充符》

 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又如覆盆(翻扣的盆子。比喻蒙冤不能辩白);覆手(把手反转过来。比喻事情容易办到);覆杯(倒置的杯子;倾杯畅饮);覆水(已倒出的水。喻事已成定局);覆篑(倒一筐土);覆醢

 (倒去肉酱);覆酱烧薪(极言著作无价值

 覆 fù

 ⒈翻,倒过来天翻地~。水则载舟,水则~舟。

 ⒉遮盖,蒙上~盖。天~地载。

 ⒊同"复

 ⒈

 ⒉"。

 ⒋

 【覆灭】全部被消灭全军~灭。

 ⒌

 【覆没】指翻船沉没。〈引〉全部被消灭敌舰~没于大海中。

 ⒍

 【覆辙】翻车地方,留下的车轮痕迹。〈引〉教训不要重蹈~辙。

 ⒎

 【颠覆】车翻倒。〈喻〉用阴谋手段推翻合法政府。也指政权垮台。
"舟"字解释: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说文》

 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方言九》

 作舟以行水。--《考工记·总目》

 舟以行川谷。--《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诗·邶风·二子乘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舟zhōu船小~。扁~。轻~已过万重山。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戒"字解释: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戒,警也。--《说文》

 岂不日戒。--《诗·小雅·采薇》

 以三年之戒。--《礼记·曾子问》

 基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息民不戒。--《国语·吴语》

 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知足以自戒。--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戒慎(戒备谨慎);戒书(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戒旦(警告天将破晓);戒守(警戒守卫);戒命(禁止某些行为的命

 戒jiè

 ⒈防备~备。~心常存。

 ⒉警惕~骄~躁。引以为~。

 ⒊革除~除。~烟。

 ⒋佛教寺院中约束教徒所制定的规则受~。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