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汗流洽衣

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

汗流洽衣

读音(发音): hàn liú qià yī

详细解释(意思):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

出处(典故): 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顷贤郎至,辱华翰奖借,烂然盈楮,不匡其所不及,而假其所不能。读之使人汗流洽衣也。”

示例:

成语"汗流洽衣"逐字解释

"汗"字解释:汗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汗,可汗。蕃王称。--《广韵》

 咸丰四年,土谢图汗、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鄐之。--《清史稿》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

 汗hàn汗腺分泌的液体,通过毛孔排出体外~流浃背(满身大汗。也形容万分惶恐或惭愧不安)。

 汗hán

 汗gān 1.古地名用字『置馀汗县。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
"流"字解释:流〈动〉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

 顄淡滂流。--《文选·马融·长笛赋》

 血流殷地。--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黄河流水。--《乐府诗集·林兰诗》

 碧水东流自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又如流迸(涌流而出);流水行云(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流冰(冰块在河面上漂动和流动);流泉(流动的泉水);引申为流动。如流丹(流动的红色;指流血);流脓搭水(流脓水)

 顺水漂流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流liú

 ⒈水或其它液体移动~水。~汗。~血。

 ⒉漂泊,移动不定~浪。~星。~沙。

 ⒊运转不停~年。~通。~转。空气对~。

 ⒋不知来路,没有目标~矢。~弹。

 ⒌传播,流传~言。~行。~毒。功~万世。

 ⒍流动的东西河~‘~。电~。川~不息。

 ⒎河流,流水或流经的地方主~。清~。下~(又〈喻〉卑鄙龌龊)。

 ⒏品类,等级三教九~。第一~。

 ⒐〈古〉一种刑法。充军,将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生活或服劳役~放。

 ⒑趋向于坏的方面这种会议简直是~于形式。

 ⒒

 ⒓ 

 ⒔

 ⒕

 ⒖

 ①原指无业游民,后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②施展下流手段、撒泼、无赖等恶劣行为耍~氓。

 ⒗

 ⒘
"洽"字解释:洽〈动〉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洽,沾也。--《说文》

 仁洽道丰。--张衡《东京赋》

 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汉书·终军传》

 内洽五藏。--《淮南子·要略》

 又如洽濡(沾湿,滋润);洽润(润泽);洽衿(沾湿衣襟)

 合,符合 

 以洽百礼。--《诗·小雅·载芟》

 则无以祖洽于众也。--《礼记·仲尼燕居》

 又如洽愿(称心如愿);洽意(合意;中意);洽悉(与事切合而详尽)

 商量,协商意见 

 假借为给”。供应 

 不洽而爟之,使客无得以助攻

 洽qià

 ⒈与人联系,商量接~。商~。~谈。

 ⒉和谐和~。融~。

 ⒊广博,普遍博物~闻。

 洽hé 1.古水名。一名瀵水,现称金水河。源出陕西省合阳县北部,东南流入黄河。
"衣"字解释: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