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违乡负俗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违乡负俗

读音(发音): wéi xiāng fù sú

详细解释(意思):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出处(典故):

示例:

成语"违乡负俗"逐字解释

"违"字解释:违 

 (形声。从辵,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

 避开 

 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

 违(違)wéi

 ⒈背,反,不遵守~背。~反。~犯。~法。不~农时。

 ⒉离别,不见面久~了。

 ⒊〈古〉避开以~其害。

 ⒋〈古〉邪恶昭德塞~(发扬好的品德,杜绝邪恶)。

 违huí 1.掉转。 2.返回。
"乡"字解释: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

 乡(鄉)xiāng

 ⒈城市以外的区域,多指农村~间。~村。

 ⒉世代所居住的地方或原籍家~。离~。老~。回~。

 ⒊处所,地方水~(多水的地方)。鱼米之~。

 ⒋政府组织的基层单位,属县、市或区领导。

 乡xiàng 1.窗户。 2.方向;方位。 3.面向,朝着。 4.去,前往。 5.趋向。 6.向往;景仰。 7.偏向,偏爱。 8.从前,原先。 9.面临,将要。参见"乡迩"﹑"乡晨

 "。 10.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对象等。 11.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乡xiǎng 1.通"飨(享)"。享用。 2.通"响"。
"负"字解释: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汉·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

 负 fù

 ⒈输,败,跟"胜"相对三胜二~。

 ⒉背~粮。~荷。~载。~荆请罪。〈引〉担任~责尽职。~有重任。

 ⒊遭受~屈。~轻伤。

 ⒋仗恃,依靠~嵎顽抗。~险固守。

 ⒌具有久~盛名。

 ⒍违背,背弃~约。忘恩~义。

 ⒎欠~债。

 ⒏小于零的~数。

 ⒐相对的两方面之反面,跟"正"相对~电。~极。

 ⒑

 【负气】赌气。

 ⒒

 【负疚】自己觉得惭愧不安。
"俗"字解释:俗 

 (形声。从人,谷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俗,习也。--《说文》

 六曰以俗教安。--《周礼·大司徒》

 入国而问俗。--《礼记·曲礼》

 循俗未足多也。--《淮南子·泛论》

 俗主亏情。--《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论》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风俗(风,指一时普遍流行的风气;俗,指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习

 俗sú

 ⒈风俗土~。移风易~。

 ⒉民间的,习见的,大众化的~语。通~易懂。

 ⒊低级趣味的,令人讨厌的~套。庸~。鄙~。

 ⒋指未出家的人,以区别于出家的佛教徒凡夫~子。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