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灭虢取虞

读音(发音): miè guó qǔ yú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出处(典故): 虢、虞周朝国名。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虞国,出师伐虢国。灭虢后,又回师灭掉虞。

示例: 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之道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灭虢取虞成语接龙

第二个字为"虢"的成语

成语"灭虢取虞"逐字解释

"灭"字解释:灭 

 (形声。从水,威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灭,尽也。--《说文》

 灭,绝也。--《尔雅·释诂》

 国之灭亡无日矣。--《礼记·乐记》

 家有既亡,国有既灭。--《谷梁传·襄公六年》

 以小畜大灭。--《吕氏春秋·情势》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又如灭于绛;一朝而灭;

 灭(滅)miè

 ⒈熄,熄火~ 火。~灯。熄~。

 ⒉使不存在~亡。消~。磨~。毁~。

 ⒊淹没~顶。
"虢"字解释:虢 

 (形声。从虎,寽声。本义虎所抓画之迹)

 同本义 

 虢,虎所攫画明文也。--《说文》

 周代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 

 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

 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

 南虢,周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北虢。虢仲后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唐代州名 

 虢 

 猛烈;暴烈 

 虢guó周代诸侯国名

 ①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后迁到河南省陕县东南。又称"东虢"。

 ②在今河南省郑州西北。又称"西虢"。
"取"字解释:取〈动〉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

 耳)

 同本义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宋·苏轼《阳关词》

 拿 

 取数斗归。--三国魏·邯郸

 取qǔ

 ⒈拿,得到~书。~款。~得成绩。

 ⒉采用,选用,接受~材。录~。去粗~精。~长补短。

 ⒊寻求~乐。求~。~笑(开玩笑)。

 ⒋攻克,强夺~城。夺~。

 ⒌按一定的根据或条件做~齐。~决。

 ⒍〈古〉通"娶"。

 ⒎

 ⒏

 ⒐

 ⒑

 取qū 1.通"趋"。趋向。 2.通"趋"。疾走。 3.距离;相隔。 4.见"取虑"。
"虞"字解释:虞 

 (形声。从虍,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同本义 

 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说文》

 虞者,囿之司兽者也。--《贾子礼》

 即鹿无虞。--《易·屯》

 于嗟乎驺虞。--《诗·召南》

 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借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虞而出之。--《史记·货殖列传》

 又

 虞不出则财匮。

 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道

 虞yú

 ①猜度;料想。

 ②忧虑,忧患。

 ③准备,防范。

 ④企望;期待。

 ⑤欺诈。

 ⑥惊。

 ⑦通"娱"。

 ⑧古代掌管山林川泽之官。

 ⑨古代一种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⑩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

 ⑾古国名。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周武王克殷,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后人于此,是为西虞。

 ⑿古国名。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夏少康自有仍奔虞,即此。

 ⒀姓。战国时有虞卿。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