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举手加额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举手加额

读音(发音): jǔ shǒu jiā é

详细解释(意思):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出处(典故): 宋·杨万里《章贡道院记》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额,家传人诵。”

示例:

成语"举手加额"逐字解释

"举"字解释: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飞,飞起;飘动 

 举(舉、攈)jǔ

 ⒈抬起,向上托~头。~手。~枪。~案齐眉。〈引〉

 ①行动,动作~动。创~。一~成名。

 ②发起,兴办~义。~办工厂。

 ⒉提出~例。列~。

 ⒊推选,推荐推~。选~。

 ⒋全~国欢腾。~世无双。

 ⒌揭发检~。

 ⒍

 ①点火。

 ②生火做饭。

 ⒎

 ⒏
"手"字解释: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

 手shǒu

 ⒈人体的上肢(多指腕以下部分)~背。~掌。拍~。

 ⒉拿着钥匙在~里。

 ⒊亲身~书。亲~。

 ⒋做某种事的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水~。助~。选~。神枪~。种稻能~。

 ⒌本领,技能显两~儿给大家看看。

 ⒍

 ⒎

 ⒏

 ⒐

 ⒑

 ①文学、艺术作品等表现的技巧。

 ②待人处世的不正当方法,也称"手腕"。

 ⒒

 ①本领,能耐。

 ②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③同"手法

 ②"。

 ⒓

 ①手做的姿势〈表〉某种含义。

 ②某种操作姿势。

 ⒔
"加"字解释:加〈动〉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同本义 

 加,语相增加也。--《说文》

 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左传·襄公十三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论语》

 弗敢加也。--《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加叶添枝(加油添醋,加油加醋,加油添酱。为了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述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加诸(诬谤;凌驾于;乱说);加诬(虚构诬陷)

 增加

 臂非加长。--《荀子·劝学》

 声非加疾。

 何以复加。--《汉书·李广苏建传》

 加其土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加jiā

 ⒈把两个以上的数目或东西合在一起三~二等于五。汤内~盐~味精。

 ⒉增多,增大或增高~多。~快。~高。

 ⒊添上~上。~注释。

 ⒋施以某种动作严~管理。略~思索。

 ⒌更,超过到的人又~少了。~人一等。

 ⒍

 ⒎
"额"字解释:额 

 (形声。从页,客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额头,脑门)

 同本义 

 頿,颡也。从页,各声。字亦作额。--《说文》

 封说为龙頿侯。--《汉书·卫青传》

 龙额。--《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又如额颅(额头,前额);额颅盖(前额);额花(妇女用来贴在额上的以纸、绢、玉等做成的装饰花);额黄(六朝至唐时的妇女,喜欢在额间涂上黄颜色作为装饰,称为额黄。也称

 额山”)

 店铺或厅堂正面和顶部挂的有字的板,牌匾 

 规定的数目 

 额 é

 ①人脸眉毛之上头发之下的部分。也指某些动物头部与人额相当的部分。俗称脑门子。

 ②牌匾门~。

 ③规定的数量定~、超~。

 【额外价值】见【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