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目兔顾犬

读音(发音): mù tù gù quǎn

详细解释(意思):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出处(典故):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示例:

成语"目兔顾犬"逐字解释

"目"字解释: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目

 目mù

 ⒈眼睛~不暇接。有~共睹。

 ⒉看众~睽睽。众~昭彰。

 ⒊孔,网眼网~。纲举~张。

 ⒋名称,标题~录。书~。题~。

 ⒌条文,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大纲细~。

 ⒍

 ⒎

 ⒏

 ⒐

 ①射击、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标。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标。

 ⒑
"兔"字解释: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

 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论衡·奇怪》

 肃肃兔羋。--《诗·召南·兔置》

 兔曰明视。--《礼记·曲礼》

 兔走触株。--《韩非子·五蠹》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如兔走乌飞(玉兔走,金乌飞。指日月的消长);兔角(

 兔(兎)tù兔子(兔儿),哺乳动物。耳长,尾巴短,上唇中间分裂,后肢较长,善跳跃,跑得快。肉可吃,毛供纺织,毛皮可做衣物养~致富。

 兔chān 1.辰星的别名。
"顾"字解释:顾 

 (形声。从页,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同本义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

 顾gù(顧)

 ⒈回头看瞻前~后。〈引〉看左~右盼。环~四周。

 ⒉注意,照管,关心~全大局。照~。关~。奋不~身。

 ⒊探望,拜访三~茅庐。

 ⒋商店称来买货物的善待~客。优惠老~主。

 ⒌文言副词。却,反而~力不足耳。足反居上,首~居下(首头)。

 ⒍

 ⒎

 ⒏
"犬"字解释:犬〈名〉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犬quǎn

 ⒈狗。

 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