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引经据典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引经据典

读音(发音): yǐn jīng jù diǎn

详细解释(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出处(典故): 《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示例: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成语"引经据典"逐字解释

"引"字解释: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

 引yǐn

 ⒈导,领,率领~导。前面~路。~兵打仗。

 ⒉拉,牵~弓射之。~车上坡。〈引〉延长,伸长~领(伸脖子)西望。

 ⒊避开,退却~避。~退而去。

 ⒋用来做凭证或理由~证。~经据典。~此为荣。~为鉴戒。

 ⒌〈古〉发给商人运销某种货物的凭证盐~。茶~。

 ⒍诱惑,诱骗~诱。勾~。

 ⒎惹,诱发~起。~得众人哄堂大笑。

 ⒏〈古〉文体名。"序"又称"引"短~。

 ⒐〈古〉诗体名。跟"歌"、"行"相似箜篌~。

 ⒑〈古〉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⒒〈古〉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⒓

 ①乐曲或戏曲等开始的一段。

 ②中医称主药以外的副药。

 ⒔

 ⒕
"经"字解释:泾 

 (形声。从水,巠声。本义泾水)

 同本义 

 泾,泾水也。--《说文》

 雍州其川,泾沬。--《周礼·职方氏》

 泾以渭浊。--《诗·邶风·谷风》

 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 。如泾渭分明

 古州名 

 县名 

 

 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叶圣陶《一课》

 经(經)jīng

 ⒈织布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

 ⒉地面上东与西距离的度数称"经度"。地理上假定通过南极、北极同赤道成直角的线,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为起点,以东叫"东经",以西叫"西经",东、西各一

 百八十度。

 ⒊正常,常常,常规正~。~常。~费(经常支出的费用)。~也者,常也(所谓经,就是常规)。

 ⒋具有典范性的~典。

 ⒌宗教中宣讲教义的书佛~。圣~。古兰~。

 ⒍治理,管理,营业~理(又称企业、商业的主管人)。~管。~商。

 ⒎禁受,承受,忍受~受。饱~风霜。

 ⒏〈表〉过去而且已完成~历。曾~。已~。身~百战。

 ⒐通过,路过~手。~过。途~西安。

 ⒑中医把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干叫"经"~脉。~络。

 ⒒妇女的月经~期。

 ⒓上吊,缢死自~。~其颈于树枝。

 ⒔

 ⒕

 ①经营,管理擅长~纪。

 ②经纪人,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获取佣金的人。

 ⒖

 ①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合,也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基础,即经济基础。

 ②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某个部门~济状况。工业~济。

 ③节约,便宜,化费少~济实惠。

 ④收支状况~济宽裕。

 ⑤对国民有利或有害的~济昆虫(有利的如蚕、蜜蜂等,有害的如蝗虫、蚜虫等)。

 ⒗

 ①从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②经历。

 ⒘

 经jìng 1.谓织布前,于机杼上绷齐并梳整纱缕,使成为经线。 2.通"径"。直径。 3.通"径"。小路。 4.通"径"。直。
"据"字解释: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据,杖持也。--《说文》

 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

 据轼低头。--《庄子·盗跖》

 依靠,凭借 

 不可以据。--《诗·邶风·柏舟》

 神必据我。--《左传·僖公五年》

 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

 向后据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据着(凭着);据梧(依靠着梧桐树);据争(据理争辩);据恃(凭仗);据高临下(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据凭(依仗)

 根据 

 据于德。--《论语》

 据

 据(據)jù

 ⒈占,占有占~。盘~山洞。~为己有。

 ⒉靠着,按着~栏杆。左手~膝。〈引〉依靠,凭借~险固守。

 ⒊凭依,按照依~。引经~典。~理力争。

 ⒋凭证凭~。证~。要收~。有根有~。

 ⒌

 ⒍见jū。

 据jū

 ⒈

 ⒉见jū。

 据jǐ 1.搏击;爪持。
"典"字解释:典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同本义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不可为典要。--《易·系辞》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丘迟《与陈伯之书》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

 典 diǎn

 ①标准;法则~范、~型。

 ②典范性的书籍~籍、词~。

 ③郑重的仪式~礼。

 ④诗文中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故、用~。

 ⑤抵押(旧时一方将土地或房屋押给另一方,换取一定款项,不计利息,议定还款期限,到时赎回)。

 ⑥姓。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榜样的人物或事件。

 【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

 【典礼】隆重举行的仪式。

 【典型】

 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②具有代表性的他的看法很~,值得重视。

 ③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手法表现人的社会特征的艺术形象。它既表现了人的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型化】指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方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把日常现象集中起来,进行深入的开掘和精细的提炼

 ,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本质的艺术形象。

 【典型环境】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决定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人物行动的特定环境。它能概括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趋势。

 【典型性】指作家、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生动,而所揭示的社会本质越深刻,即个性与共性越统一,典型性

 就越高。也指一般讲话、论著对事物所作的既有高度概括力、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评述。

 【典雅】文章内容有根基,文词优美不粗俗。

 【典章】法令制度。

 典tiǎn 1.见"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