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名山大川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名山大川

读音(发音): míng shān dà chuān

详细解释(意思):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出处(典故): 《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示例: 虽然那子胥多有本事,凭着俺这~,长江险阻,那伍子胥怎便容易到的俺国来。★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

成语"名山大川"逐字解释

"名"字解释: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出名,有名

 名míng

 ⒈人或事物的称谓~字。~称。地~。

 ⒉说出,叫出莫~其妙。无以~之。

 ⒊声誉,有声誉的出~。有~。~人。~言。~医。~将。

 ⒋计人数的量词教师五~。

 ⒌

 ①借用作某件事的身份、资格我以工会会员的~义。

 ②指表面上、形式上的名称,也简作"名"挂~。有~无实。

 ⒍
"山"字解释: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大"字解释:大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
"川"字解释:川〈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同本义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度地》

 有川衡。--《周礼·地官》

 利涉大川。--《易·需》

 百川沸腾。--《诗·小雅·十月之交》

 如川之方至。--《诗·小雅·天保》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又如川源(河川的源头);顺尊(取自河川的祭品);川游(游泳渡河);川口(河口);川水(江河之水);川防(河堤

 川 chuān

 ①河流百~归海。

 ②山间或平原间平坦而低的地带米粮~。

 ③指四川~菜。

 【川鼻草约】见【穿鼻草约】。

 【川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省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形成于清代中叶。由高腔、昆腔、胡琴戏、弹戏和灯戏,种声腔综合而成。剧目和音乐均以高腔最丰富。

 【川流不息】像河水般流动不停。多用于形容车船行人来往不断。

 【川藏公路】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公路。全长2413公里。1954年通车。沿途道路曲折,先后翻越14座大山和跨越12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对西藏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川资】路费。

 川chuān

 ⒈水道,河流~流。百~归海。

 ⒉平原,平地米粮~。平~(也指平地的河流)广野。

 ⒊四川的简称~芎。~盐。入~。

 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