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词清讼简

词讼清简。指狱讼稀少,政事清闲。

词清讼简

读音(发音): cí qīng sòng jiǎn

详细解释(意思):词讼清简。指狱讼稀少,政事清闲。

出处(典故): 明·范受益《寻亲记·发配》词清讼简,陶情诗与酒。帘垂清昼,唐民得自由。”

示例: 莅任半年,治得那一府物阜民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第三个字为"讼"的成语

成语"词清讼简"逐字解释

"词"字解释: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诗文中的词语 

 词 cí

 ①言词;词句歌~、~不达意。

 ②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来,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③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词不达意】所用词语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词典】汇集语言里的词语,按某种次序排列,并一一加以解释的一种工具书。

 【词法】语言学上的形态学。内容包括词的构造、词的变化、词的分类等。

 【词根】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如'师''杯'分别为、'老师'、'杯子'两词的词根。

 【词汇】

 ①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

 ②一部作品或一个人所用的词的总汇。

 【词类】词在语法上按照不同语法功能的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词类活用】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如'夏雨雨人',第二个'雨'字活用为动词,念去声,'雨打'之意。

 【词类转化】指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个词类。如英语的water,本为名词'水',可以转化为动词'浇水'。

 【词令】见【辞令】。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最初的词,为了配合音乐来歌唱,要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要根据词的内容而定◇来多数词已不再配乐歌唱,词牌已变为填词时文字、

 音韵的结构定式。

 【词性】

 ①作为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如'三把铲'中的'铲'可以跟数量结构结合,是名词;'铲草'中的'铲'可以带名词宾语,是动词。

 ②词的类别。

 【词序】语言里词语组合的次序。每一种语言的词语组合都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如汉语的动宾结构语句一般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可以说'吃午饭',不能说'午

 饭吃'。又称语序。

 【词义】语言中词所表现的意义,亦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

 【词语】词和短语。

 【词藻】诗文中的藻饰,即用作修辞的典故或华丽词语。又作辞藻。

 【词缀】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分为前缀、后缀等。如'老张'、'房子'中的'老'和'子'。

 【词组】见【短语】。
"清"字解释:清〈形〉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

 清酤(清圣

 清qīng

 ⒈明晰,纯洁透明,跟"浊"相对~楚。~晰。~水。~爽。天朗气~。

 ⒉干净,洁净~洁。

 ⒊安静,寂静~静。冷~。

 ⒋太平澹然四海~。

 ⒌不混杂,不混乱划~界限。分~是非。

 ⒍单纯,不杂~白。~唱。~炒。

 ⒎彻底查点~查。~理。~点。~仓。

 ⒏除尽,除去不纯,整顿组织~除。~洗。~党。

 ⒐公正廉明~廉。~官。

 ⒑朝代名。清朝,公元1644-1911年。1616年建国为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建都北京。第一代君主是爱新觉罗·福临。

 清qìng 1.凉,寒。
"讼"字解释:讼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

 讼sòng

 ⒈争论,争辩辩~。聚~纷纭。

 ⒉在法庭上争辩,打官司~事。诉~。

 ⒊公开未敢~言。

 ⒋〈古〉通"颂"。赞美,颂扬。

 讼róng 1.容纳。
"简"字解释:简 

 (形声。从竹,间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同本义。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畏此简书。--《诗·小雅·出车》

 执简记。--《礼记·王制》。注策书也。”

 小简而长。--《考工记·弓人》

 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又如简素(竹简与缣素。古代用来记载文字的竹帛);简书(古代的公文书于竹简,

 简jiǎn

 ⒈不复杂,不烦琐,跟"繁"相对~单些。太~陋。~化。~明扼要。精兵~政。

 ⒉轻忽,怠慢~慢。

 ⒊盐,选择~拔。~选。

 ⒋〈古〉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竹~。木~。〈引〉书信书~。来~。

 ⒌检阅,检查及(到)~日。

 ⒍

 ①实在是,完全是说起《地道战》,那~直是个奇迹。

 ②〈方〉作"索性"讲天黑,雨又大,你~直别回去了。

 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