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迟疑不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读音(发音): chí yí bù jué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拿不定主意。

出处(典故): 《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示例: 我做了她的俘虏,她反而有点~了。★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成语"迟疑不决"逐字解释

"迟"字解释:迟 

 (形声。本义慢慢走)

 同本义。泛指慢 

 迟,徐行也。--《说文》

 迟,缓也。--《广雅》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行道迟迟。--《诗·邶风·谷风》

 迟归有待。--《易·归妹》

 陵迟故也。--《荀子·宥坐》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迟徐(缓慢);迟滞(缓慢阻滞)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料事同而迟速不同。--魏源《默觚下》

 周少言重迟。--《汉书·杜周传》。注谓性非敏速也。”

 迟疑;犹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

 迟 chí

 ①缓慢行动~缓。

 ②比规定或合适的时间靠后推~、~到早退。

 ③姓。

 【迟暮】指人的晚年。

 【迟效肥料】所含养分必须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其见效迟缓而后效长,适于作基肥。包括大部分有机肥料及溶解度小的无机肥料。

 【迟疑】拿不定主意~不决。

 【迟滞】(流通)缓慢河水~。

 迟(遲)chí

 ⒈缓慢~缓。~ ~不走。

 ⒉晚~到。~熟。

 ⒊不灵敏~钝。

 ⒋长久~久而不相及。

 ⒌

 ⒍

 ⒎

 ⒏

 ①早晚。

 ②或早或晚。

 迟zhì 1.等待。 2.比及,等到。 3.想望,希望。 4.接待,招待。 5.副词。乃。
"疑"字解释: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

 疑yí

 ⒈猜忌,不信~惑。~心。怀~。猜~。见~。~神~鬼。半信半~。

 ⒉不分明,难于断定、难于解决的~问。~难。~案。

 ⒊犹豫不决~行无成。~事无功。

 疑níng 1.安定;止息。 2.凝聚;集结。亦指集结的部队。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决"字解释:决 

 (形声。从水,夬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史记·河渠书》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决,行流也。--《说文》

 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说文通训定声》

 予决九川,距四海。--《书·益稷》

 决之东方而东流。--《孟子》

 治水有决河深川。--《汉书·沟洫志》

 决水而灌之。--《韩非子·初见秦》

 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史记·秦始皇纪赞》

 鲧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决渎于殷周之世。

 决(泀)jué

 ⒈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江疏河。〈引〉堤防被水冲开~口。

 ⒉决定犹豫不~。〈引〉一定,肯定~不会亏损。不获全胜,~不收兵。

 ⒊定最后胜负~赛。~斗。

 ⒋判刑,执行死刑判~。枪~。处~。

 ⒌

 ⒍

 决xuè 1.迅疾貌。

 决quē 1.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