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一丘之貉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丘之貉

读音(发音): yī qiū zhī hè

详细解释(意思):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典故):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示例: 否塞晦盲,真若~。★严复《救亡决论》

一丘之貉成语接龙

第四个字为"貉"的成语

成语"一丘之貉"逐字解释

"一"字解释: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

 一yī

 ⒈数目字。整数中最小的数~龙~猪。

 ⒉纯,专~心~意。用心~也。

 ⒊相同,同样~致。~模~样。

 ⒋全,满~如既往。~网打尽。~身是胆。

 ⒌又,其它,另外昆明市~名春城。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表〉稍微,短暂试~试。望~望。停~停。

 ⒎跟"就"呼应。

 ①〈表〉每逢~想到要回祖国,就归心似箭。

 ②〈表〉两事的时间紧接着~教就懂。~学就会。

 ⒏〈古〉副词。乃,竟~至此乎!

 ⒐〈古〉副词。

 ⒑〈古〉副词。一旦,一经~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低音"7"。

 ⒓

 ①特定~定的阶级。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定的成绩。

 ③规定,确定按~定的规章办事。

 ④必然共产主义~定会实现。

 ⒔

 ⒕

 ⒖
"丘"字解释:丘 

 (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同本义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说文》

 小陵曰丘。--《广雅·释丘》

 丘中有麦。--《诗·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李。

 是降丘宅土。--《书·禹贡》

 北陵坟衍。--《周礼·大司徒》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性本爱丘山。--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从小丘西行。--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苫蔽成丘。--清·蒲松龄《聊斋

 丘qiū

 ⒈土堆,小山土~。~陵。

 ⒉姓("邱"〈古〉也作"丘")。

 ⒊坟墓~墓。

 ⒋废墟。

 ⒌量词。〈方〉指分隔成块的水田两~田。

 ⒍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貉"字解释:貉-- 义同貉”

 貉绒

 

 貉子

 

 的通称

 貉  he

 (形声。从豸,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同本义 

 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

 貉háo

 ⒈野兽名~子。~绒。

 ⒉见hejq。

 貉hé

 ⒈野兽名。通称"貉子",也叫"狸",现已稀少,要保护,禁止猎杀。形状像狐,毛棕灰色,耳短小,嘴尖。昼伏夜出,捕食虫类。皮毛很珍贵。

 是同类,没有差别。〈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⒉〈古〉通"貊"。

 貉mò 1.古代北方部族名。 2.北方古国名。

 貉mà 1.古代军中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