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时之须

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不时之须

读音(发音): bù shí zhī xū

详细解释(意思):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处(典故): 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示例: 平时所以为民虑者甚周,缓争~,亦为民计而已矣。★宋·陈亮《送徐子才赴富阳序》

成语"不时之须"逐字解释

"不"字解释: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时"字解释: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

 时(時、昬)shí

 ⒈一切物质不断运动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间。~候。~光。

 ⒉时间的一段~期。~代。古~。秦~。平~。瞬~。盛极一~。

 ⒊时间单位。一天分子~、丑~、寅~等十二~辰。一天分二十四小~。

 ⒋节令,季节~令。~节。春夏秋冬四~。应~服装。

 ⒌现在的,当前的~事。~髦。

 ⒍经常,常常~常。~ ~见到。

 ⒎不经常,间或~而。有~候。~好~坏。

 ⒏规定的时间准~。按~上下班。

 ⒐不定的时间不~。随~。

 ⒑机会,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条件~机。~不可失。~不再来。

 ⒒

 ⒓

 ⒔
"之"字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须"字解释:须 

 (本字作须”◇来写成有魀,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头,彡,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鬷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咀。--《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野兽的魀。泛指动、

 须xū

 ⒈

 ①须要务~注意、必~努力。

 ②姓。

 ⒉等待;等到。

 ⒊

 ①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发、~眉。

 ②须子触~、花~。